北京首石修建劳务有限公司被罚款1万元 (北京首石缘加油站有限公司)

admin1 10个月前 (06-30) 阅读数 16 #财经

媒体信息,近日,北京首石修建劳务有限公司因未取得证实夜间施工,被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古城街道办事处处分1万元罚款。

依据通告内容,2024年6月11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古城街道办事处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在审核中发现北京首石修建劳务有限公司存在未取得证实夜间施工的行为,逐于2024年6月12日予以立案考查。北京首石修建劳务有限公司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和处分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导致了未取得证实夜间施工的违规行为。据通告,北京首石修建劳务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古城街道办事处处以1万元的罚款启动处分。


请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史实

圆明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的海淀镇西北,在古代为水泊密布,草木繁盛之所。 自辽代和金代起,附近便有不少皇家行宫和寺庙道观。 元代时,开始有私人在这里营建私家园林,到了明代更加盛行,这一片地区都被称作“丹菱沜”。 清朝的康熙帝曾多次南巡,对江南的景致颇为倾慕,于是他便在丹菱沜修建了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式行宫——畅春园,同时还将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园林赏赐给亲王贵胄,其中便有圆明园。 圆明园的始建年代至今尚有争议。 最普遍的说法是,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其根据是乾隆年间编纂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 第二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此地原为明代故园,经过清康熙帝四十八年修葺后,赐予皇四子胤禛。 明代故园说,起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徐树钧的《圆明园词序》,此文肯定圆明园地域内原有太监别业,但未提出证据。 除以上两种说法外,还有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康熙四十年等说法,另外还有清代初年、康熙四十年以后、康熙末年等笼统的说法。 2005年张恩荫根据《康熙实录》提出圆明园始建不会晚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圆明园本来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继位为雍正帝)的赐园,原名为“镂月开云”。 最初时它的规模甚小,只有300余亩。 雍正帝即位后,从雍正三年(1725年)起分别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展,首先在原赐园的南面增建了宫殿建筑,使之成为兼具听政功能的园林。 在他主政时,圆明园也利用多泉的沼泽地形修建了许多大中型水景,并筑造河道,叠石造山,形成山水层叠的格局。 雍正帝命名了园中二十八景,如“牡丹台”、“杏花馆”、“卍字殿”等。 风华一时的圆明园雍正之后的乾隆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移居圆明园,对该园进行第二次扩建。 乾隆帝亲自主持了圆明园的扩建。 扩建工程于乾隆九年大致告一段落,形成了“圆明园四十景”。 乾隆帝热衷于游冶,一生多次造访江南,广泛地吸取各地园林的精华,融入圆明园中。 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园的营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乾隆帝钦定了四十景,分别赋诗,并命画师绘画修饰,此即《圆明园图咏》。 在圆明园建成之后,其东面和南面又先后兴建了两座附园,即长春园和绮春园。 长春园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落成。 绮春园则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许多亲王、公主赐园合并而成,嘉庆年间又扩建西路,并入亲王及公主赐园。 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总体上以圆明园为主,因此一般统称为“圆明三园”或“圆明园”。 嘉庆年间,圆明三园依然有所增建。 嘉庆之后,由于国力衰败,清朝皇室再也无力对该园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为止。 圆明园的毁败始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大规模纵火抢劫。 圆明园被焚后经清室整修,尚有部分建筑幸存。 1900年,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占,圆明园在混乱中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劫掠,残存建筑大部被毁。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遗址无人看护。 残存的石料大多被掠去,残存的建筑和园墙也因人口的大量迁入大多遭到平毁。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英法联军遂追至圆明园。 联军士兵起初尚相劝戒,勿进入园中,恐中国日后以失物索赔,但不久于黄昏间即有数千名法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 见法军展开抢劫,英军司令格兰特遂批准英军入园。 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 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 由于此前清廷谈判代表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并曾将其囚禁于圆明园中,英军在园中发现《泰晤士报》随军记者被肢解的尸体,英军统帅詹姆斯·布鲁斯,第八代额尔金伯爵遂以“对外交人员实施虐待”为由,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以作为对清廷的惩罚。 英军第一军团一部于10月18日起在园中各处纵火,同时派出分队焚毁附近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 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圆明园被焚毁的原因,中国官方史学界的说法是英法联军为掩盖其野蛮劫掠而放火灭迹,但是自1980年代以来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认为是由于清朝不遵守基本的外交礼仪,将英法的谈判人员,悉数关押,导致39人中的26人,被折磨致死。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发现这一状况,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报复,而采取火烧圆明园的策略。 英法联军之所以选择焚烧圆明园主要是因为,皇宫(今天人们称之为故宫)是一国政权的象征,而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园林,额尔金伯爵要惩罚的是当时的皇帝咸丰,而不是中国人民。 有关这段历史可参见三联书店出版的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的《鸦片战争》。 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 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慈禧太后居所。 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 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 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庭再次逃亡。 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趁火打劫。 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土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 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继续受到劫掠。 园内的方砖、条石、石料、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纷纷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园和陵墓,圆明园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 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 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 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1950年代,曾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寻址于此,但1960年代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 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 经过70余年的残毁后,圆明园已成荒地。 目前圆明三园内有迹可考的遗址大多分布在西洋楼一带,包括海晏堂大锡海,谐奇趣、方外观残存石柱石台,大水法西洋式石门及喷水池,绮春园单孔桥,圆明园别有洞天石舫等。 圆明园被劫掠后,园内价值连城的珍宝大量流失于海外。 在欧洲各博物馆收藏有来自圆明园的藏品,如《女史箴图》(藏于大英博物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文源阁版《四库全书》残本和瓷器、佛像、佛塔(多集中于法国枫丹白露宫)等。 圆明园其他珍宝绝大多数已无可考察。 被英法联军于1860年盗走的海晏堂“水力钟”喷泉12生肖铜像,目前已知尚存的遗珍中,牛首、虎首、猴首铜像已于2000年4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被北京保利集团以3137万港币(牛首、猴首1539万、虎首1544万)标得,2003年9月一间名为贞观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宣布会拍卖狗首铜像,但被外界质疑真伪,最后该公司收回货品,取消拍卖,同月何鸿燊出资600万余元购回猪首铜像,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现都展存于东直门南大街14号保利大厦二层之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兔首及鼠首铜像则存于一名欧洲私人收藏家手中。 马首原收藏于台湾,由何鸿燊于2007年9月下旬(即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原定将之拍卖之前夕)以6910万港元(据当日汇率折合人民币6673.678万元)成功投得并赠与中国政府[1][2];在拍卖前,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公开表态:坚决反对公开拍卖该铜像。 另外此前龙、蛇、羊、鸡、狗一直杳无音信,其是否存世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 [3][4] 圆明三园现在可供游览的景点主要是绮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福海的残迹,重点有正觉寺、西洋楼和含经堂遗址等。 正觉寺是唯一一组历经1860年和1900年两次劫难而完整留存下来的建筑物。 寺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正殿、东西配殿、后楼、禅院和八角亭等。 但1970年代,这里改为工厂的厂房和生活区,拆毁严重,现仅存山门和东西配殿等少数建筑。 圆明园九洲景区废墟已清理完毕,但未开放参观。

有谁知道詹天佑的资料啊!帮助一下

詹天佑简介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 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 他自幼酷爱学习。 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 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 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 1881年回国。 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 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 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 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工程专家。 他8岁进私塾读书,由于所学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詹天佑腻烦透了。 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身上老是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 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产生了兴趣。 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什么能嘀嗒嘀嗒走个不停 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中的奥妙。 把零件一个一个拆开,一直到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再拆为止。 一大堆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 詹天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性,居然一件一件装好了。 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 1871年,清政府派我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负责筹办幼童留学预备班。 11岁的詹天佑听到后恳求父母答应去参加考试。 詹天佑满有信心地说:“保证马到成功。 ”考试结果一公布,詹天佑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 1872年,第一批留洋学生共30人登上征程了,詹天佑第一次乘轮船、坐火车,他对这些洋玩艺儿非常着迷。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火车 轮船在美国,为了学好英语,詹天佑住到美国市民家里。 第二年他考进了西海文小学,仅用三年就小学毕业了,两年中学毕业,他考上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 1881年,詹天佑回到祖国的怀抱。 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请问一下:谁能告诉我詹天佑的资料呢?谢谢

詹天佑的资料 詹天佑的资料 - 詹天佑简介 詹天佑,字眷诚。 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 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写出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 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 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福建水师旗舰“扬武”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 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 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就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八十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 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 詹天佑之功就这样被剽窃了。 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以金达为总工程师。 1892年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许多国家都想兜揽这桩生意,金达当然以英人为先,但英人喀克斯以建不成桥而失败。 日本、德国的承包者也都遭失败。 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才不得不求于詹天佑。 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 这一胜利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此后,詹天佑又领导了京津路、萍醴路(萍乡至醴陵)等铁路的建筑。 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1902年奏请修建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铁路(高碑店至易县)。 坐火车去祭祖,那拉氏自然高兴。 为了不误1903年祭祖之用,命袁世凯于六个月内完工。 袁世凯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尽管此路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 詹天佑彻底抛弃了当时外国人必须在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常规,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 大大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为后来京张铁路的修筑打下良好基础。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因此京张铁路就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当清廷要修京张路的消息传出后,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 这样,清政府就打消了求救于洋人的念头而一心自修了。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 詹天佑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他首先必须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 他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朴夫人的信中就这样说:“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 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工程”。 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为不可取。 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 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 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 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正式开工,12月12日开始铺轨。 就在铺轨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车的一个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 这一下成了中国人不能自修铁路的证据,各种诽谤中伤纷至沓来。 但詹天佑没有惊慌失措,反倒冷静地想到:此路坡度极大,每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性能稍有不固,事故就难避免。 为此,他使用了自动挂钩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 难关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公尺。 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 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在靠工人的双手,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 他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 由于詹天佑正确地指挥,及时建成。 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 下花园到鸡鸣驿矿区岔道一段虽不长,工程极难。 右临羊河,左傍石山,山上要开一条六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垫高七华里长的河床。 詹天佑即以山上开道之石来垫山下河床。 为防山洪冲击路基,又用水泥砖加以保护,胜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对于工程上的困难,詹天佑从未放在眼里,对于人为的障碍却使詹天佑忧愤至极。 清河有个叫广宅的人,是前任道员,皇室载泽的亲戚,朝野均有势力。 铁路恰经其坟地,他即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 邮传部竟不敢过问。 这里北面是郑王坟,南面是宦官坟,西面是那拉氏父亲桂公坟,要大改道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经费。 詹天佑以受贿为可耻,绝不改道,竟以去留相力争。 最后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载泽吓得不敢与闻外事,广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经其坟墙以外通过。 那拉氏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独不愿为修路出钱。 京张铁路经费全靠关内外铁路的赢余,而此款却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款饷,造成误工。 詹天佑既不善钻营于权贵,更耻于逢迎于洋人,因而愤懑至极。 帝国主义无时不想夺取此路,工程一开始,日本人雨宫敬次郎就上书袁世凯说:中国人无力修成此路,不如聘请日本技师较为稳妥。 英国人金达也来替日本说项。 詹天佑以此路决不任用任何一个外国人为由断然拒绝。 居庸关遂道工程开始后,三五成群的外国人,以打猎为名常来窥探,他们希望工程失败以便乘人之危。 詹天佑以出色的成绩为中国人出了这口气。 京张铁路建成典礼 此路原订六年完成,詹天佑终于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了,还节余二十八万两银子。 京张路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爱国精神的充分体现。 京张路完式之后,詹天佑应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于1910年任该公司总理,又于1912年5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 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在华角逐,竟使这位爱国的、天才的杰出工程师不能施展才能,焦虑至极。 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三时半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的资料 - 科学技术家-詹天佑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 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 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 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 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 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 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 ”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 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 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 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 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 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 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 ”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 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 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 ‘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 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儿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 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 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 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 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 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 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 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 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 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 ”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 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 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 ”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 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 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 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 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 ”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 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 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 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 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 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 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 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 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 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 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 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 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 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 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邹 焱:清末著名科学技术家詹天佑) 詹天佑的资料 - 小学课文 -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这是第—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 200 公里,是连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他们提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他们以为这样—要挟,铁路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 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5 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到张家口的铁路。 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卜绘图,计算。 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大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 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 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 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 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 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种“人”字形线路。 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 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