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进攻黎巴嫩 伊朗正告以色列 消灭性抗争将随之而来 (假设进攻黎巴嫩的原因)
伊朗驻联结国使团外地期间周五(6月28日)晚间经过社交媒体示意,只管伊朗将以色列用意攻打黎巴嫩的宣传视为心思战,但假设以色列对黎巴嫩发起片面军事执行,“一场消灭性的抗争将随之而来”。
伊朗方面还宣称,在这种状况下,“一切选用,包含一切抵制阵线的片面介入,都是可以思考的。”即真主党、哈马斯、胡塞武装和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等都或者添加这场抗争。
在上周,以色列官员收回正告,与黎巴嫩真主党或者迸发“片面抗争”,并且以色列曾经同意了进攻黎巴嫩的军事执行方案。而真主党回应称,已为最坏状况做好预备,将打击以色列全境。
实践上,自去年10月以来,以色列军队和真主党每天都在边界沿线地域相互开战。据黎巴嫩外交部称,因为以色列的炮击,约有10万人自愿分开黎巴嫩南部的家园。以色列方面报告说,以色列北部约有8万居民处于雷同状况。
到了周六,以外长卡茨强势回应称,伊朗收回的“消灭性抗争”的信息使它值得被捣毁。“一个要挟消灭的政权应该被捣毁,假设伊朗支持的真主党不中止攻打并撤退边陲,以色列将全力打击真主党。”
不过,只管卡茨是以色列安保内阁的一员,但抗争决策在很大水平上是由内塔尼亚胡和其余几人主导的,其中包含本周访问美国的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
加兰特周五示意,假设真主党选用停战,以色列“知道该如何做”,但假设真主党选用达成开战协定,以色列也会启动回应。以色列正在整备部队,并且很快就能够成功。
在日益紧张的形势中,包含俄罗斯、中国、加拿大、荷兰、美国和爱尔兰等多国陆续收回正告称,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抵触或者更新,并需要公民防止返回黎巴嫩,或尽快分开黎巴嫩。
据美国情报部门泄漏,假设以色列和哈马斯不能尽快在加沙地带达成开战协定,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的大规模抗争很或者在未来几周内迸发。
美国资深外交官、中东钻研所初级钻研员杰拉尔德·费尔斯坦示意,近日形势略有紧张,但显然以色列人做好了预备,估量会出现某种抵触,抵触的规模和以前齐全不同。
哈马斯初级官员乌萨马·哈姆丹周六示意,该组织近期与以色列方面就替换被扣押人员和开战启动的谈判没有取得停顿。他在发言中谴责以军对加沙的封闭政策,呐喊准许更多的人道主义声援进入加沙。他还示意,哈马斯对任何旨在成功加沙终身开战和以色列齐全撤军的建议持踊跃开明的态度。
剖析人士估量,伊朗目前正忙于国际的总统大选,没有体现出想要抗争的迹象,但它将真主党视为其在该地域至关关键的战略同伴,假设迸发抵触的话,伊朗将自愿卷入其中。
黎巴嫩和以色列为何发生冲突?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的历史渊源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 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国家。 “巴勒斯坦”一词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在希伯莱语中,“巴勒斯坦”被称之为“埃莱兹·以色列”,意为“以色列之地”。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与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巴勒斯坦,但并没有改变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属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第181号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 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 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其中最主要的战争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 翌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第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大部分领土,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 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 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 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战争结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爆发。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 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 叙军一度打到太比利亚湖。 但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 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 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 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巴以冲突的关键 巴以和谈中的主要问题是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等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 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 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据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600万难民,而巴勒斯坦难民是其中最大的难民群落,总数接近350万。 从第一代难民的出现到目前已经有52年的历史,接近3代人。 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其中难民约为470万人。 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和谈的最关键、最棘手问题。 耶路撒冷问题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65万,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 全城由旧城和新城两部分组成。 旧城即东耶路撒冷,多宗教古迹,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区,包括大小33个阿拉伯村庄,居住着10多万阿拉伯人。 新城即西耶路撒冷,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设起来的,主要是犹太人的居住区。 组成整个耶路撒冷市的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不是个行政区划概念,而是个政治、地理甚至是民族概念。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原本被联合国指定为国际城市的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西区被以色列占领。 分割东、西耶路撒冷的停火线由于在以色列地图上是绿色的,所以又称为“绿线”。 以色列建国前,大量犹太移民居住在新开发的西耶路撒冷,故西耶路撒冷又称犹太区,东耶路撒冷过去一直是阿拉伯人占居民的绝对优势,被称为阿拉伯区。 1950年以色列宣布其占领的西耶路撒冷为首都。 1967年以色列夺取东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通过法案,宣布统一的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始终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1995年12月4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将以定都耶路撒冷视为非法。 根据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的协议,耶路撒冷问题将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改变现状。 但是以色列方面仍我行我素,坚持耶路撒冷是其“统一的和永久的首都”,并继续推行在东耶路撒冷兴建犹太人定居点计划。 1999年9月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启动后,双方围绕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进行了几十轮公开和秘密谈判,但始终无法克服双方在该问题上的巨大分歧。 特别是2000年7月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由于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等问题上分歧巨大,会谈最终未能达成协议。 巴方坚持认为,根据联合国242号决议,以色列必须撤出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东耶路撒冷。 因此,与以色列共同拥有耶路撒冷或收回东耶路撒冷是巴方不容改变的谈判底线,没有东耶路撒冷,就绝不同以色列签署结束战争状态的永久和平协议。
以色列和伊朗开战没?
1. 以色列国防部长阿维格多·利伯曼在26日对伊朗发出严厉警告,表示如果伊朗对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发起攻击,以色列将毫不犹豫地对伊朗首都德黑兰进行打击。 据媒体报道,这是以色列近期对伊朗的最强烈警告之一。 2. 在接受沙特阿拉伯一家新闻网站的采访时,利伯曼明确表示:“以色列并不希望开战,但如果我们遭受伊朗对特拉维夫的攻击,我们将不得不对德黑兰采取行动。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军事总部所在地,伊朗曾多次威胁要对其进行打击。 3. 利伯曼进一步强调:“我们将继续发现并摧毁伊朗在叙利亚建立的每一个军事前哨,无论代价如何,我们都不会容忍这种情况。 ”以色列的担忧是,伊朗可能会利用叙利亚的混乱局势,与黎巴嫩的真主党建立联系,从而对以色列构成更大的威胁。 4. 近期,以色列和伊朗在叙利亚的冲突升级,紧张局势不断加剧。 以色列军方在2月10日成功拦截并击落了一架从叙利亚基地起飞的伊朗无人机,随后以色列空军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军事设施进行了空袭。 在空袭中,一架以色列F-16战机被叙利亚地面防空火力击落,两名飞行员被迫跳伞,其中一人重伤,一人轻伤。 5. 叙利亚政府和俄罗斯方面指责以色列在4月9日对叙中部霍姆斯省的T4空军基地发动了导弹袭击。 以色列没有公开承认或否认这一行动。 据媒体报道,在那次袭击中有7名伊朗军事人员丧生。 6. 伊朗随后誓言进行报复,但并未透露具体的报复方式。 德新社报道称,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俄罗斯敦促以色列和伊朗保持克制。 7. 利伯曼表示,他计划与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会面,讨论相关事宜。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制定“对敌进攻计划”,其助理表示,如果以色列给伊朗提供“口实”,伊朗有能力摧毁以色列的主要城市,包括特拉维夫和海法。 8.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此进行了强硬回应,警告伊朗:“任何对我们发起攻击的人都将遭到无情的报复。 ”以上内容来自新华网。
黎以冲突的起源是什么?
原因!!!!!在以军士兵分别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黎真主党武装抓走后,以分别发动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动和针对黎真主党的军事打击。 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寻求在两条战线上一并解决它面对的多种问题。 实施“夏雨”行动后,以政府就开始不断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 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目标,它同时指责伊朗通过黎真主党向哈马斯转运武器和经费,制造以巴紧张局势来转移国际视线,以减轻国际社会对解决其核问题的压力。 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计划看作是对以国家安全的威胁,一直呼吁国际社会进行干预。 以在黎巴嫩大规模展开海空军事行动,也是试图让“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决伊朗核问题,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胁。 但是,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很难“一劳永逸”地一揽子解决它与哈马斯、黎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问题。 “双重原因”助推黎真主党行动黎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 黎南部与以北部接壤,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从现实层面看,分析人士称,真主党的行动有其更深的用意。 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实施“夏雨”军事行动,此时在以北部打击以军,既可使以腹背受敌,又可以帮助哈马斯军事组织,也加强了真主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其次,有媒体报道称,黎真主党与伊朗、叙利亚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目前,伊朗正因为核问题而受到巨大压力,而叙利亚也屡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责。 真主党此时采取行动,与以方发生武装冲突,能够帮助伊、叙缓解受到的巨大压力。 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真主党是黎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 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称,1985年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 黎真主党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约5000人,在年轻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响。 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聚居地区。 现任书记是哈桑。 纳斯鲁拉。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各派别根据政府的决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装,但真主党以抗击以色列为由,没有解除武装组织及上缴武器。 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真主党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消灭以色列。 因此,真主党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在黎南部设立的“安全区”。 因此,以色列一直视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和报复的对象,多次袭击其基地。 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色列的空袭中被炸身亡。 此后,哈桑。 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的位子,成为真主党的领袖。 真主党从1992年起参加黎巴嫩议会选举,并成为黎巴嫩最大的反对党。 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后,该地区实际上由真主党控制。 由于以色列没有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地区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武装组织对以境内目标的袭击一直没有中断。 历史上的黎以冲突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12日向以色列境内多处目标发射炮弹和火箭弹,并与以军激烈交火,造成以军7名士兵丧生,2名士兵被绑架。 随后,以军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 黎以冲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 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 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 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 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 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 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 在双方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 7月底,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实现停火。 1996年4月,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对黎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黎以军事冲突持续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沦为难民。 26日,黎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2000年初,为报复真主党武装的袭击,以多次出动战机对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的基地进行轰炸。 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 但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历史背景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 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 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 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