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内上市 年内上市股大幅缩小 新秀 首日均涨近2.7倍 这一板块仍较多退场 6只 (年内上市是什么时候)
媒体6月30日讯,本月以来,累计共有6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从首日体现上看,其平均下跌近273.5%,其中,首日大涨近752.95%,位居年内新股首日涨幅榜首位,、、3股首日也迎来区分大涨。
注:本月上市新股首日体现(截至6月28日数据)
多只新股首日暴跌,上市后多调整回落
据悉,汇成真空主营真空镀膜设施以及配套服务,公司于6月初登陆守业板,其发行多少钱12.2元,发行中位数16.31倍,低于行业市盈率27.32倍。以中一签500股计算,其首日盈利可达4.6万元。不过,汇成真空随后股价便继续走低,截至6月28日收盘,其股价回落至60.8元,上市以来涨幅也收窄至398.4%,若中签后持有至今,单签盈利规模降至2.4万元。
除汇成真空外,其他在月内上市的新股也在首日大涨后有不同水平的回落。以最新收盘价较首日收盘价对比,利安科技、中仑新材、永臻股份、爱迪特、达梦数据区分回调近45%、35%、19%、8%、6%。不过,这些新股目前均大幅高于发行价,其中,利安科技、中仑新材、达梦数据股价较之发行价仍翻倍。此外,中仑新材、达梦数据2股目前总市值仍在100亿元以上。
年内新股一并梳理,电子板块上市最多
目前,A股上半年行情曾经收官,截至6月28日数据,累计共有44只新股上市,较之去年同期(173股)上市新股缩小129股,降幅近75%。在这44只新股中,守业板股数量居首,占比近34%,北交所、沪市主板、科创板、深市主板散布占比近23%、18%、16%、9%。分行业来看,年内上市新股中,电子股数量最多,其次为机械设施、电力设施、基础化工、计算机股。
注:近年来每月上市新股数量(截至6月28日数据)
注:年内上市新股行业散布(截至6月28日数据)
从年内上市的这些新股的发行数据上看,其平均发行价近25.43元,发行价市盈率均值近22.87倍。若不计算北交所新股,其平均发行价近30元,发行市盈率近24.7倍。其中,发行价达126.9元,为年内惟逐一只百元新股,不过,其首日体现仍较好,涨幅近202..6%。此外,达梦数据、、、发行价也相对较高,其均在50元以上。
汽车股普遍上涨,龙头市值仍不及新势力
汽车成涨幅第四板块
即新势力股价大涨之后,传统车企受益于旗下新能源板块股价明显上涨。 11月30日当天,汽车股主力净流入8.1152亿元,成交额475.12亿,164只股票中,50只股价上涨,111只下跌,股价微跌0.58%。 虽然本月最后一天股价有所下跌,但在11月期间,汽车股仍从.71涨至.27。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10日,小康股份股价上涨超过75%,截止发稿,收盘于19元。 长安汽车近一个月股价上涨超50%,从16.72涨至25.26元。 长城、广汽、上汽10月以来股价涨幅累计接近20%,截止发稿分别收盘于27.89、13.66、26.51元。 上半年走势平平的汽车股,进入三季度后走高,在2020年表现靠前,涨幅排名仅次于电气设备、休闲服务、食品饮料,排名第四。
和造车新势力股价上涨原因相似,传统车企亦是因旗下新能源业务有明确进展,受到市场追捧。 11月14日,长安汽车宣布,将携手宁德时代和华为联合打造一个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消息公布后第二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涨停。 11月27日,上汽集团公布,将与张江智能园区、阿里巴巴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名为智已汽车。 1日后,上汽股价涨幅达到8.54%。
本就在业内体量较小的小康股份,成了近期涨幅最大的汽车股,该公司旗下亦有“塞力斯”新能源业务,累计对其投入100亿元。 长城、广汽则都有欧拉、埃安业内较为畅销新能源品牌。
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特斯拉,今年股价上涨超过7倍,海外上市的蔚来今年股价上涨19.6倍,小鹏汽车自8月28日在美上市后股价涨幅也达到2.7倍,二车企市值超过菲亚特克莱斯勒、日产等国际汽车集团。 由此可见,这波新能源概念热属全球现象。 而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在全球举足轻重,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电动车销量占全球比重约40%。
涨幅虽明显PB仍较低
各国政策推动一定程度上促成新能源概念热。 今年10下旬,国务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当中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达总量20%的目标,2020年随之成为新能源汽车元年。
华西证券认为,汽车行业从2.0时代迈入3.0时代。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供给端驱动转变的关键时刻。 近期被投资人看好的上汽、长城、广汽等自主品牌,以及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不断提供新车型,丰富了新能源市场供应。
东莞证券亦在研报中表示:电动智能互联大势所趋,是未来10年黄金投资赛道。 汽车进入明显的创新周期,不亚于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手机。 新势力+合资+传统车企+互联网巨头发力,加速行业发展。
受益于新能源业务,虽说近期股价涨幅明显,汽车股因蓝筹股相对集中,过去数年股价涨幅较为平缓。 在反映投资价值的平均市净率这一指标上,汽车股仍普遍处于低位。 当前申万汽车行业PB为2.38倍,处于近10年中位数(2.1倍)的上方,但距离历史高点仍有较大差距。
相比之下,电动车企业股价涨幅远高于传统车企。 即便股价近来明显上涨,国内汽车界龙头上汽,当前市值仍比蔚来低近1700亿元,后者当前市值近4800亿人民币。 而蔚来10月销量不足上汽百分之一。 体量更小的小鹏市值甚至超过吉利、广汽、长安,后三者中市值最高的吉利截止发稿市值近2488亿人民币,小鹏却达到约3049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新势力品牌,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背后强大研发团队及雄厚资金实力,所分化的新能源品牌仍具备技术优势。 今年来股价涨幅远不及蔚来的北汽新能源,2019年10月年累计申请专利626个,蔚来同期为496,不仅数量不及前者,其中多项为涉及外观方面的非技术性专利。
如何看待中国概念股在美遭遇“寒流”
中国概念股的遭遇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迟缓的局面戚戚相关的。 但从直接原因看,主要有三点:首先主要是市场制衡,上市热潮背后的规则博弈,像现在虽然特朗普访华后得到了大订单,但美方资本市场并不满意于这些。 其次,纳斯达克市场平均每年的退市率高达8%左右。 据统计,在1985年至2008年间,纳斯达克市场共新增上市公司家,而期间退市家,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遇冷也比较正常。 另外,做空带来的巨额利益,给资本市场参与各方提供足够的动力,从而来孜孜不倦地找寻上市公司的破绽,于是一大批的肥猪跌下了风口!当然,如果细究其各项因素,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风波的发生与中美监管规则的差异有关。 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特点被概括为“宽进严出”。 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实行注册制,只要满足公司规模、财务指标等方面指标就可以注册挂牌,几乎是“来者不拒”。 有人作过比较:2005年8月,网络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时,盈利记录只有2年,直到上市前一个季度,净利润也只有30万美元,在国内还达不到中小板的上市要求。 在美国资本市场还可以采用反向收购(RTO),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借壳”,然后转板,实现“曲线上市”。 买壳的地点多选在拥有大量廉价壳资源的场外交易市场OTCBB,这是个会员报价系统,上市股票只能在联网的做市商之间交易,也没有融资功能。 目前对上市融资需求最为迫切的当属成长型的中小民营企业。 对这个群体而言,上市费用和上市时间的节省无疑有很大的诱惑力。 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百家中国公司通过这一“捷径”登陆美国市场。 但上市程序简单并不意味着监管的缺失。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挂牌才是监管的真正开始,要面临严格的财务、审计监管,接受来自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严厉监督。 有人形容在美上市后的感觉是“被放在聚光灯下”。 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哪一个环节达不到标准或者经营业绩不善,就可能招致停牌甚至摘牌的处罚。 有了这种淘汰机制,美国资本市场退市率很高,比如纳斯达克市场平均每年的退市率高达8%左右。 据统计,在1985年至2008年间,纳斯达克市场共新增上市公司家,而期间退市家,也就是说经过十几年发展,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数量还减少了1000多家。 二是风波的发生是市场大规模做空的结果。 中国概念股遭到做空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12月,独立调查机构浑水公司接连发布关于绿诺科技、中国高速媒体的负面报告,并且被以后者遭摘牌的方式得以证实。 此后犹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中国概念股整体遭遇的信任危机不断扩大,从起初主要针对财务问题较多的反向收购上市公司,到更严格审视IPO上市公司;从起初局限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到扩散至在其他地区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自然其中有参与打压中国概念股的机构坦言,他们是在通过做空中国概念股牟取暴利,同时帮助市场挤出泡沫。 当然其中信不信就由你自己判定。 事实上,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如果看跌某只股票,可通过“做空”来牟利。 通常的做法是向第三方机构比如说券商借入一定数量的股票,按当前市场价格卖掉;当股价下跌之后再低价买回,将股票还回去。 卖与买中间的差价,支付证券公司所收费用之后就是投资所得利润。 而如果通过购买出售权做空,即某个日期之前按指定的价格卖出的权利,获利空间可能更大——如果股票遭遇停牌,做空者的收益将是卖股票时的股价扣除至停牌时的借股费用。 如果该股票永久不恢复交易,做空方收益将达到最大化。 而在一只只中概股被做空的过程中,人们看到由研究机构、投资基金、律师事务所等组成的“价值链”,上演一出几乎屡试不爽的套路:先从财务角度或基本面信息选出目标公司,调查机构将对上市公司“带有污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卖给一些大的投行,投行在得到“问题公司”信息之后,建立看空仓位;然后通过网络和媒体发布质疑研究报告广泛散播,并直接披露自己已经做空该股,造成投资者抛售;在目标公司股价大跌后,回补仓位获利了结。 与此同时,一些专门代理证券诉讼案件的律师事务所也会因公司股价下跌后,从蒙受损失的群体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发起诉讼的巨额律师费中赚得盆满钵满。 由此可以看出,对上市公司做空必然充满了逐利动机和利益导向。 一部分人因此认为,做空中国概念股是一场“阴谋”。 的确,即使在成熟市场上,空头的行为也往往不“招人待见”。 近日在欧美股市看空的情势下,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时四国监管机构就下达了“卖空禁令”,以遏制市场投机。 但是不得不承认,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资产价格的发现者,做空者从自利动机出发,利用自身获取的信息进行多空博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定价困扰,对过高估值进行纠错,提高了市场的有效性。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这话用在做空行为上最合适。 做空带来的巨额利益,给资本市场参与各方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来孜孜不倦地找寻上市公司的破绽,构成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之外对上市公司实行制约的另一股有效力量。 那么,为什么这次中国概念股如此大面积地成为做空者的猎物呢?先分析外因。 受累于欧美整体宏观经济不景气,资本市场弥漫着较强的悲观情绪,这是对做空有利的市场环境。 在低迷的大市中,中国概念股难以独善其身;而前期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追捧,造成二级市场上一些中国概念股短期估值超出合理范围,有的公司甚至出现了高达百倍的市盈率。 据i美股《中国概念股TMT板块泡沫研究报告》,美国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市盈率为39.49倍,而中国在美上市科技股的市盈率则达到了66.80倍。 再看看内因。 从已经公开的资料看,部分中国上市公司的不规范的行为引起了分析机构关注。 比如在寻求上市过程中,有的公司为了及早融资,“抄近路”采用反向收购,这样做避开了IPO上市所需的尽职调查和审计、路演推介等程序,但也留下监管漏洞。 美国证交会曾就将调查中国概念股的重点,锁定在159家在2007年至2011年3月底期间以此方式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挂牌的中国公司;再比如一些上市公司片面夸大业绩预期,粉饰或隐瞒财务数据甚至违规造假,已经触碰了美国资本市场监管要求“完全信息披露”的高压线。 评估机构香橼研究在质疑东南融通涉嫌造假时说,因为其声称的70%毛利润率远远高出竞争对手,“公司盈利好得难以置信,简直是违反基本常识。 ”可以说部分中概股的行为失当,为投机者整体做空中国概念股提供了“靶子”和“弹药”。 不过也别灰心,风雨过后,中国概念股依然值得期待。 目前,一些公司遭遇信任危机甚至有损形象,不代表中国海外上市企业的整体形象,更不是中国整个国家形象遭遇信任危机。 对中国概念股来说,无论受到追捧还是遭遇狙击,都是必须接受的市场现实。 要避免成为做空者的猎物,只有靠提升盈利能力、完善公司治理、规范企业行为。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近来部分中国概念股在美市场上的行为表现,并不能代表中国概念股的整体表现;一些公司遭遇信任危机甚至有损形象,也不代表中国海外上市企业的整体形象,更不是中国整个国家形象遭遇信任危机。 一方面,微观经济主体富有活力,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持续向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 今年上半年,在构成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四大指标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与世界各国发展速度相比属较高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同比增长4.1%;进出口增速虽然回落幅度较大,但20%左右的增速仍是不低的水平;物价总水平总体可控,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6.4%中,新涨价因素只占2.7个百分点。 总之,“中国概念”依然值得投资者期待。 在一段时间内,市场也许会矫枉过正,但股价归根结底还是由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以及企业的内在价值决定的。 风雨过后见彩虹。 我们相信,经历国际资本市场风雨洗礼的中国概念股中,必将成长出一批既拥有持续增长能力、又熟练掌握国际通行规则的优秀企业,他们将在国际资本市场讲述一个全新的“中国故事”。
200分送上,请推荐一家优秀的化肥行业上市公司
转世界范围内看,除了发展中国家的化肥需求还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化肥产业现在已进入需求增长缓慢的成熟期。 1992年到1998年间,世界氮肥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5%。 权威机构对1999年到2005年世界氮肥需求年均增长率的预测仅为2.2%。 在化肥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化肥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和成长性,纷纷向多元化经营发展,进入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等相关化工领域,并已在部分产品上形成规模优势。 国际化肥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借鉴,我国化肥企业也应当适时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 但国内化肥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普遍落后,进入高附加值化工品生产领域受到制约。 从比较优势上看,国内企业应优先发展化肥深加工和基本有机原料,避免过早地与世界化工先进企业直接竞争,待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资金后再进入投入大、风险高的高附加值产品领域。 只要投资方向正确,并且能够尽快形成规模,产品多元化战略将提升企业的成长性,减小产品单一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是化肥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之一。 (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氮肥类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由于国内氮肥产能已经过剩,进一步开拓氮肥市场难度加大,氮肥企业在化肥行业中率先实施了多元化战略。 部分氮肥板块上市公司已经涉足化工产品的生产,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优势,多元化发展战略初见成效。 湖北宜化()的多元化战略以季戊四醇为重点。 2003年3月,公司新建的季戊四醇生产线正式投产,从而使公司具备了年产3万吨季戊四醇的生产能力,占国内季戊四醇产能的50%以上,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目前国内季戊四醇消耗量约有一半依赖进口,市场前景良好。 如果产能全部利用,公司季戊四醇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5亿元。 由于最近一段时期市场相对低迷,季戊四醇产品对公司2003年中期利润贡献不大。 不过一旦季戊四醇市场形势好转,将使公司利润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川化股份()在尿素产品之外全力扩大三聚氰胺产品的产能,先后投入巨资对三聚氰胺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成为国内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和出口企业,公司三聚氰胺产品规模效应和市场优势明显。 三聚氰胺产品2002年度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占到当年总收入的18%;2003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9815万元,同比增长30%。 2003年6月,公司新建的年产1.2万吨三聚氰胺项目正式交付生产,这为公司下半年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其它氮肥行业上市公司也在产品多元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如华鲁恒升()DMF(甲基甲酰胺)、甲醛和三甲胺等化工产品的销售额已占到总销售额的一半,云天化()投巨资于出口前景看好的无碱玻璃纤维生产,沧州大化()投资于国内短缺的TDI(甲苯二异氰酸酯)。 成功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具备投资价值基本化工产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世界化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能够抓住机遇抢占市场的企业将提升成长潜力。 虽然短期内基本化工产品的利润率可能较低,但如果形成了规模优势和稳固的行业地位,基本化工品同样将成为企业稳定的利润增长点。 通过分析相关市场竞争形势和企业自身条件,我们认为氮肥类上市公司中的湖北宜化、川化股份和云天化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这几家公司未来业绩将摆脱化肥市场增长缓慢的制约,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