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制造商Fisker召回逾1.2万辆汽车 (电动汽车制造厂有哪几家)
据报道,6月28日,电动汽车制造商Fisker示意,其将召回逾1.2万辆Ocean汽车,以处置车辆外部门把手或许卡住并且不可关上的疑问。据悉,这是该公司6月第三次召回汽车。
报道称,美国国度公路交通安保治理局(NHTSA)对与Ocean车型无关的各种疑问曾经开启四项地下考查。该监管机构示意,“在紧急状况下,不可关上的车门会阻止乘客分开,参与受伤的或许性。”依据NHTSA的说法,Fisker将收费改换有疑问的门把手。曾经有不少生产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埋怨汽车钥匙有时打不开车辆,或许车门打不开等疑问。
Fisker曾经需要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经销商中止开售Ocean车型,并对该疑问启动审核。该公司在一份申明中示意,其将在美国召回8,204辆Ocean车型,在加拿大召回513辆,在欧洲召回3,806辆,总数到达12,523辆。
6月早些时刻,Fisker还因车辆软件缺点和安保规范不合规,在北美和欧洲召回了超越1.8万辆汽车。Fisker还于6月17日放开了破产包全,并方案发售资产和重组债务。
Fisker公司是由出名汽车设计师Henrik Fisker创立,曾是一家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但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不时未能成功盈利。为了提高产量和交付Ocean车型,Fisker少量烧钱。虽然该公司在2023年成功了约2.73亿美元的营收,但其净盈余仍高达9.4亿美元。
波音787飞机电池问题将影响电动汽车行业
波音787梦想客机近期曝出的锂离子电池故障将不仅对航空业有很大的影响,也将严重影响其他行业。 一些研究人员表示,波音公司的电池问题将影响以及其他类型电动汽车的市场销量。 伴随着波音787客机近期不断曝出安全隐患,目前,美国和日本调查人员的目光已经聚焦到这款飞机所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备用电源系统。 分析人士指出,一些电动车包括雪佛兰Volt和FiskerKarma中电池组发生的起火问题也与这项技术有关。 来自汽车顾问公司的JoePhillippi认为电池在技术方面绝对有问题。 他随后说:”这几次波音事故发生的太不合时宜,因为全球都正在大力推广电动车。 ”截至目前,全球新出产的50架波音787客机已经全部暂停交货,调查人员也于昨日来到波音787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商,日本汤浅电池公司。 虽然该厂的电池生产技术同时运用于许多款飞机中,但是波音公司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 调查人员表示,波音787飞机最近发生事故的原因是所使用的两块电池中的一块经常充电过量而另一块却正常运作。 日本方面表示:”我们正在积极的收集有关信息。 电池究竟是否存在问题还无法确定。 ”一些涉及汽车中锂离子电池起火问题的调查也在继续。 这包括去年在德克萨斯洲的一起FiskerKarma混合动力车的起火事故,去年秋天桑迪飓风中的一起电动车起火事故以及其它几起电动车事故。 在2011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也对雪佛兰Volt的电池组冒烟事故进行了针对性调查。 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后,通用汽车公司马上作出了重大技术改变。 同样,Fisker也宣布了对其产品电池组设计的改变,使电池组与一个降温风扇系统相连接来确保安全。 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公司也被迫召回了最初生产的一批Karma电动汽车。 Fisker的销量在不断下降并低于最初预期。 雪佛兰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其起火实验的调查结果出来后销量也有短期的下降。 虽然需求量增长,销量相对于2011年也增长了两倍,但相对于通用在美国市场辆的预期目标,volt的销售量仅完成了目标的百分之五十。 一些分析师称,最近有关波音客机电池问题的相关报道毫无疑问将影响电动车的销量。 丰田和本田这两个日本汽车制造商过去一直倾向使用不太高端的镍金属氢化物电池并对锂离子电池技术表达过担忧。 而整个波音事件正好呼应了这一担忧。 许多电池业人士呼吁能尽早解决锂离子电池的相关问题。
“特斯拉杀手”们非死即伤!唯一出路是来中国卖车?
曾被誉为「特斯拉」最大对手的美国造车新势力Fisker,最近日子不太好过,收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不合规通知,其股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低于1美元/股。
按照纽约交易所的规定,若接下来6个月缓冲期内,Fisker交易日股价均低于每股1美元,将会被强制退市。 美国股票行业,每股低于1美元的股票基本无法引起炒股人士和投资者的注意,那么Fisker很可能只有最后一条路能走——反向股权分割(合股)。
反向股权分割即将若干股票合为1股,便可提高每股价值,股东持有的股票数量减少,但总价值并未减少。 每合股一次,便可续命6个月,法拉第未来便是采用反向股权分割方案,才能坚持到现在。
只是对Fisker来说,反向股权分割所能做的,可能也只有续命了。 而且不仅是Fisker,绝大多数海外新势力,都面临同样的窘境,部分车企已先于Fisker通过反向股权分割续命。
求生之路新能源时代到来后,全球涌现了大量造车新势力,国人所熟知的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均诞生于2015年前后。 一将功成万骨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车企总归是少数,大多数新势力的命运注定是破产倒闭被收购,国内威马、汉腾、奇点等车企,均已倒下。
然而若与海外车企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国内新势力的「成活率」简直高出天际,海外新势力们「哀鸿遍野」。
美国电动卡车初创公司Nikola,曾经扬言要超越特斯拉,上市之初市值一度突破300亿美元,比福特和通用两大汽车巨头更高,结果如今市值仅有8.75亿美元,市值暴跌超过97%。 去年第二季度,Nikola汽车销量仅31辆,平均每个月交付10辆。
收到退市警告后,Nikola不得不选择反向股权分割,以避免被强行退市。 但如今Nikola的股价仅为0.737美元/股,或许不久后又要反向股权分割一次,再度续命。
专注于高端市场的新势力Lucid,情况稍微好一点点,2023年累计交付6001辆汽车,同比增长37%,目前股票也稳定在3.710美元/股,没有退市风险。 但考虑到今年是2024年,不是2014年,这点销量哪里够看?2月16日,Lucid宣布旗下几款产品集体降价,而且降幅均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希望借此吸引消费者。
可以说Lucid情况稍好,但也到了降价求生阶段,之前为了减少支出,该公司已多次裁员,可节流只能减少亏损,唯有开源才能向前发展。
当初海外红极一时的新势力中, 只有RIVIAN日子舒坦一些,至少目前股票高达16.305美元/股。 不过一周前巴克莱银行发布公告称,将Rivian股价预期调整至9美元/股,看来投资者也不看好Rivian未来的发展。
好消息是,去年第三季度Rivian净亏损仅为13.7亿美元,亏损同比下降20%,而且第三季度产量超出预期,预计2023年全年交付量可达5.4万辆,比原定目标高2000辆。
说完了美国的造车新势力,再来谈谈一度市值高达86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车企的越南新势力Vinfast。 如今股票下降至5.460美元/股,市值也下降到127.64亿美元,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22年全年销量仅2.2万辆。
欧洲新势力的情况比美国新势力更差,荷兰的Lightyear宣布太阳能汽车停产,负责生产的子公司破产倒闭;英国Arrival裁员50%,CEO跑路;德国的Sono Motors放弃太阳能汽车研发,裁员73%。 欧洲新势力偏爱太阳能汽车,但太阳能充电的功率只能说聊胜于无、徒增成本。
除了特斯拉,海外新势力们表现普遍不佳,并不完全是车企的问题,没有适合新能源汽车生长的土壤也是主要原因。 2023年,Fisker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决定向最适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中国进军,可惜留给Fisker的时间不多了。
生机一线海外新势力们集体濒临破产,自身与市场都存在问题。
国内新势力诞生后,部分车企冲击高端,如高合汽车,直接面向50万元以上市场,部分选择中高端,如理想、问界,还有一部分则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如零跑、哪吒。 上述海外新势力,美国的也好,越南的也好,全部定位高端。
买得起豪车的消费者始终是少数,集体冲击高端,产品无法走量,又如何平摊成本扭亏为盈呢?而且新势力的产品质量也有缺陷,降价后依然50万元起步的LucidAir,居然存在后排座椅加热温度过高碳化问题,因可能将乘客烧伤被迫召回产品。
海外新势力普遍冲击高端,或许并不是他们不想做低端车,而是环境所致,简单来说就是成本降不下来。
为什么蔚小理可以顺利发展起来,为什么特斯拉进入中国后迅速起死回生?秘诀就在于中国市场的独特情况。
再厉害的车企也不可能独自生产所有零部件,能够做好整合商也不容易,美国去工业化后,汽车许多零部件需要采购,而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各类产品非常丰富,能够满足车企各种需求,生产成本天然比海外市场低。 再加上完善的基建与便利的交通,运输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新能源汽车生产。
特斯拉、大众、丰田等全球各大车企,均在国内设有工厂,生产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海外。 之前德国经销商便从中国进口ID.6运送到德国买,哪怕加上各种税务,利润依然高于本土向大众进车。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连续15年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每年三分之一新车在中国销售。 新能源汽车领域,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透露,2023 年 1-12 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车 63.5%,其中12月占比高达68%。
占全球约17.85%的人口,购买了全球60%以上新能源汽车,可见国人对于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之高,而且国内高消费群体数量多,能够撑得起豪车市场。
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低,拥有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说中国是全球最适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并不夸张。 当初特斯拉量产成难题,处于破产边缘,也是中国取消合资比例要求,帮助特斯拉在上海建厂,迅速拉升产能,特斯拉才得以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
海外新势力们情况堪忧,仅存的生机,或许就在中国。
快到中国来2023年,Fisker创始人亨利克·菲斯克(Henrik Fisker)带着一众高管拜访中国,还特地前往上海临港新区走访,并参加了座谈峰会。 要知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在临港新区,Fisker目的不言而喻。
去年6月,Fisker宣布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小通认为,Fisker很可能计划采用类似特斯拉的方案,在上海建设独资工厂,将汽车的生产、销售、售后等流程全部搬到中国。
遗憾的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车企财政不容乐观,汽车工厂建设、引进生产设备、招募工人、销售渠道建设,都需要不少成本,Fisker大概率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他们迁往中国。
即便真的搬来中国,汽车顺利生产并销售,也不见得就能卖得出多少。 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份额屡创新高,2023年已达52%,新能源汽车市场自主品牌的对手仅有大众和特斯拉。 中国汽车市场已不再是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甚至超越了日德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引得欧洲针对中国车企开展反垄断调查。
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也较为激烈,汽车价格一降再降,新一年刚刚开工,比亚迪就推出了7.98万元的秦PLUS DM-i荣耀版,五菱星光、长安起源等品牌也纷纷降价促
2023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
“三十为一世,而道更。 ”这句话出自《吴山录下》,讲的是大约30年就可以作为一个周期(“世”),当这个周期结束之后,就自然而言的会切换路线。
中国汽车产业历经近4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并且在2023年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潮流,开始进入到了“从有到强”的大变局时期。
变局,意味着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洗牌。 洗牌对有些车企意味着机会,对有些车企则意味着危机。
特别是在2023年上半年,“卷”成为了市场最主要的旋律——“内卷”、“外卷”、“花样卷”,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卷法”。
今天,就来回顾一下2023年上半年的中国乘用车市场。
“极度内卷”
2023年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产量1100.77万辆,同比增长7.5%;终端销量959.08万辆,同比增长4.7%;乘用车出口152.36万辆,同比增长87.6%。
国内终端销量中,燃油车销量664.72万辆,同比下滑5.8%;新能源销量294.36万辆,同比增长40.4%;新能源渗透率为30.69%,比去年同期增长7.80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2023年的上半年乘用车产、销、出口三个方面均呈现增长态势,但是这样的成绩也是“极度内卷”之后的成果。
今年年初,当大家都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时,特斯拉首先给2023年的市场“当头一棒”,主力产品Model 3的价格下探到22.99万元,Model Y的价格下探到25.99万元,降幅在11%左右。
于是,一场“价格风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正式形成。
1、卷性价比
与特斯拉选择直接降价的策略不同,大部分自主品牌应对“价格风暴”的策略是比拼配置、比拼价值,比卷到极致的性价比。
比亚迪降价增配推出各类“冠军版”,零跑C11把一个B级尺寸的SUV卖到了15-20万元这个A级合资SUV的价格;中大型SUV智己LS7,更是只卖到30万起步的价格;B+级轿车的飞凡F7如果使用换电模式,价格更是低至15万元以下……
一下子市场所有的定价体系全部被打乱了,不仅仅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开始跟随降价贴身肉搏,就连BBA的新能源车也扛不住了。 i3和iX3的价格都比自家同级别燃油车便宜个4-5万元了。
最近,扛不住的轮到了蔚来和小鹏。 蔚来第一次将自己的权益打包3万元,交由客户自主选择,并将不含权益的入门车价格下探到30万元以下。 要知道30万元是很多人心中豪华品牌与非豪华品牌的一道价格分界线。
而小鹏也再也承受不起再来一次类似G9的上市结果了,这一次的G6诚意满满,精简SKU、降低智驾版本的入门价格、强化800V的宣传、强化城市“通勤模式”的传播……这一系列的组合拳让G6再一次收获了足够多的订单。 现在剩下的就是看小鹏如何提升自己的产能了。
可以说,2023年的上半年就是——卷权益、卷配置、卷性价比。
可是有一个品牌似乎活在“五界之外”——理想汽车,虽然临近年中在终端有些许优惠,但总体上没有被这一轮的“内卷”所裹挟。
原因就在于其增程的动力形态,主要抢的是燃油车的客户。
2、卷动力形态
插混包含增程可以说是今年上半年最大的赢家,没有之一。
23年上半年的终端零售数据显示:新能源销量293.64万辆,同比增40.40%;其中,纯电销量200.59万辆,同比增长22.25%;插混销量93.77万辆,同比增长105.73%。
插混的销量增幅已经连续4个季度超越纯电,成为推动整个市场增长的最核心动力源了。
这样的爆发性增长,几乎是在各个级别的细分市场同时出现。 在轿车市场,插混的增速为78.11%,A级轿车的销冠就是比亚迪的秦Plus;在SUV市场,插混的增速为92.25%,A级和C级SUV的销冠都是插混车型;在MPV市场,插混的增速为927.9%,MPV市场的销冠从曾经“万年不变”的GL8变成了腾势D9 DM-i。
为了赶上插混这班高速增长的快车,众多的自主合资品牌开始发力,长安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深蓝(2款车型)、启源(4款车型)、吉利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系列银河L7、长城则一口气推出了全新的枭龙Hi4、H6 PHEV、二代狗PHVE、蓝山柠檬混动和坦克Hi4-T,至少是10-12款插混车型。 虽然由于产品推出时间和渠道布局的原因,在上半年各家的插混销量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但是一个“百花齐发”的、插混替代燃油车的趋势已经初步形成。
理想的月销破3万也引发了众多新势力们向现实低头——开始跟进增程这条最快混动化的技术路线,先是零跑和哪吒,接着又传出极氪、阿维塔将会推出增程版本的消息。
在2023年插混变成了整个新能源市场最热的赛道。 不过,从上半年插混绝对增量的角度来看,比亚迪、理想和腾势三个品牌拿走了插混市场全部增量的81%,成为最大的赢家。 预计,下半年,在插混赛道还将是这三家的天下。
而2024年,将会是自主品牌插混全面替代燃油车的“元年”。
“卷到全球”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共311.1万辆,再创历史新高,让中国超越了德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的出口107万辆,超越日本(9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中国乘用车也开始从国内市场“卷到全球”市场。
1、海外销量:
2023年中国乘用车的出口152.36万辆,同比增长87.6%成为中国进出口市场表现最为亮眼的产品品类之一。
在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出口结构中,呈现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出口双双快速增长的局面。
1-6月,自主品牌出口136.9万辆,同比增长105.56%,占到全部乘用车出口的87.09%,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能源出口48.19万辆,同比增长154.97%;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出口29.95辆,同比增长226.15%,占到整体出口的额19.05%,比去年同期增长7.7个百分点。
根据中汽协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主要流向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以及澳大利亚、中亚等国家地区。 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出口俄罗斯、墨西哥、沙特的销量明显增加(特别是俄罗斯市场增幅明显);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车出口欧洲(特斯拉和上汽名爵)和东南亚(比亚迪、哪吒、五菱)的比例也在大幅增加。
在东南亚市场,来自中国的新能源车正在席卷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最主要汽车市场,还包括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和缅甸等东南亚新能源市场也都正在被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快速占领。 整个东南亚市场新能源车销量的75%都是来自中国的品牌。
以泰国市场为例,上半年最畅销的三个新能源品牌均来自中国,其中比亚迪销量辆,哪吒销量5955辆,名爵销量5097辆。 这三个品牌在泰国新能源的市占率达到了70%。
由于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在东南亚市场热销,该区域的新能源渗透率也在得到快速提升:2022年东南亚上述地区的新能源渗透率为0.3%,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迅速提升到4.4%。 预计到2023年底,新能源车在东南亚的渗透率将会突破6%。
在欧洲市场,名爵表现亮眼。 EU-EVs的数据显示,在欧洲主要的14个国家的新能源品牌销量中,名爵以31,631辆排名第四,仅次于特斯拉、大众、宝马、奥迪、奔驰的销量,甚至超越了沃尔沃、斯柯达、标致等欧洲本土品牌。
可以说,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开始“从国内卷到海外”,以领先的产品力、极佳的性价比进军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2、全球汽车供应链开始进入中国时刻
近日,《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发布了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 上榜的企业共来自16个国家,日本企业上榜的数量依然遥遥领先,共有22家企业入围,与2022年入围数量相同;美国有18家企业上榜,较2022年减少3家;其次是德国,共有15家企业上榜;中国共有13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3家——排名第四;韩国有11家企业上榜排名第五(其余国家的百强供应链数量大都在1-3个)。
上榜的中国企业有今年新增的3家企业宁德时代、均胜电子、宁波华翔电子和精诚工科,再加上去年上榜的9家中国企业延锋、北京海纳川、中信戴卡、德昌电机、敏实集团、诺博汽车、德赛西威、宁波拓普和安徽中鼎。
从最近几年中国企业上榜企业数量来看, 2017年还只有5家中国零部件企业入榜,到2023年已经有13家了,而这还没有计算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弗迪电池。
当全球加速进入新能源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新能源体系的供应链入榜,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企业入榜。
就在昨天,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CEO康林松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奔驰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作为其2025年下一代电动汽车战略计划的核心。”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市场,产量和销量占到全球新能源的60%。 今年的上海车展仿佛向全球打开了中国市场这个“神秘宝盒”,三年期间那些让全球汽车从业者眼花缭乱的新品牌、新技术、新概念一下子扑面而来,直接打懵了来自欧洲传统汽车的高管们。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国,宁德时代+比亚迪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他们在全球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超过52%。
在2023年,不仅仅特斯拉希望扩建上海工厂,Lucid、Fisker等海外的造车新势力也在寻求能够在中国落地生产基地,或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
随着全球的品牌、资金、研发以及供应链都在开始逐渐向中国转移——全球新能源汽车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