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新指导班子定了 但这稀有一幕显示未来存在更大不确定性 (欧盟教程)
媒体6月28日讯(编辑 史正丞)随着欧盟各国指导人周四赞同提名冯德莱恩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欧盟指导班子更替的事件算是定上去了。
除了冯德莱恩外,欧洲指导人们也赞同任命葡萄牙前总文科斯塔负责下一届欧洲理事会主席,并赞同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负责欧盟外交和安保政策初级代表。
会后的颁布会上,冯德莱恩感谢了各国指导人允许她连任,并示意将在提交政治纲领后寻求欧洲议会确实认。
特意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理事会投票中,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对科斯塔、卡拉斯投出推戴票,对冯德莱恩投出弃权票;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投票允许科斯塔,对冯德莱恩投出推戴票,在卡拉斯的提名中弃权。
接上去还有哪些流程?
依照日程,科斯塔将间接在12月1日到任。他也将是新一届欧盟指导班子“多样性”的起源——鉴于现任欧洲议会议长萝伯塔·梅措拉有望连任,科斯塔将会是欧盟四大指导岗位中惟一的男子,同时因为他的法国、莫桑比克和印度血缘,他也成为首个负责欧盟最高职位的非白人。
冯德莱恩的提名则须要在下个月的新一届欧洲议会投票中至少取得半数赞成票。依据媒体之前的报道,在欧洲议会720个席位中,传统的3大两边派营垒(EPP-欧洲人民党、S&D-社会主义者和独裁人士提高联盟、Renew Europe-振兴欧洲)加起来的票数曾经过半,这也是冯德莱恩取得连任的关键底气。
当然鉴于欧洲议会的党派联盟相对松懈,三党派联盟的400余个席位难言“保险”。在2019年的秘密任命投票中,冯德莱恩仅仅以9票的强劲长处取得任命。
只管目前看来不太或者,但假设冯德莱恩在7月欧洲议会的秘密投票中没能拿到少数,届时欧洲理事会将会有一个月的时期再提出一名候选人——这种状况此前从未出现过。
卡拉斯的任命则要等到新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入选后,与一众专员岗位一起交由欧洲议会启动地下投票确认。眼下,欧盟各国政府也正在为各个专员的任命与冯德莱恩展开亲密接触。
法、德指导人稀有吃瘪
只管欧盟指导人周四成功了团聚的重要目标,但欧盟的老疑问——各国之间在不同议题上的剧烈扯皮仍在继续演出。
在各国指导人享受由气节蔬菜、奥斯坦德格调的龙利鱼、蜜桃迷迭香挞和酸奶慕斯组成的晚餐前,他们依然在为一系列政策争个不停。
例如冯德莱恩通知各国指导人,欧盟如今须要5000亿欧元的国防投资,成员国要选择是经常使用自己的财政估算,还是采取疫情时期那样的欧盟独特债券筹资。毫无不懂,德国、荷兰等采取慎重财政政策的国度对“独特举债”明白示意推戴。
更令欧盟前景蒙上阴影的是,德国、法国这两个常年占据欧盟主导位置的国度,也在周四遭逢到了稀有的剧烈反抗。
有知情外交官泄漏,在晚餐前事关欧盟未来五年策略议程的闭门秘密谈判中,马克龙和朔尔茨曾试图在最后一刻修正欧盟的常年政策重点,而此举受到“房间内的愤怒反响”。最终,法国和德国提出的修正案“简直所有受到否决”。
这名外交官示意,两个最大成员国提出的提案惹起如此剧烈反响是稀有的。但鉴于两位指导人都在本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遭逢惨败,这也造成他们在欧洲舞台上变得弱势。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选举失利后异常发表提早举办议会选举。但从最新的民调来看,这场选举曾经快变成法国极左翼和左翼联盟的对决,马克龙很有或者再一次性成为“背景板”。
据一名欧盟外交官示意,在周四的会议时期,法国的政府部长们看起来“精疲力竭”,他们只在会场待了一个小时后就匆匆分开,抓紧时期加入竞选优惠。
法国的选举也将会影响欧盟层面的事宜。马克龙在周四发表,允许来自法国的蒂埃里·布雷顿继续负责欧盟的初级治理职务。布雷顿目前是欧盟的外部市场专员。但假设法国极左翼“国民联盟”在接上去两周的选举中取得少数,那么国民联盟将无时机提名法国总理,并对欧盟层面的任命领有发言权。
为什么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么慢?
1、内部因素是欧央行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自2014年欧央行推出量宽以来,欧元区的通胀率已经达到1.2%—1.3%,正在向2%的目标水平接近。
欧央行通过量宽改善了欧元区的流动性,推动了经济复苏。 尤其是欧央行购买欧洲南部国家的债券,减轻了这些国家的压力,为它们进行结构改革赢得了时间。 但随着欧央行准备逐步退出量宽,给欧洲南部部分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特别是意大利和西班牙。 大潮退后,谁是“裸泳者”,目前仍要打个问号。
2、外部因素则是美国内向化的贸易政策。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后对美国贸易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不仅退出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谈判,同时还高举单边主义大旗,对主要贸易伙伴施压。
欧盟是美国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2017年欧美贸易总额高达6320亿欧元,其中美方逆差1197亿欧元。 对此,特朗普深为不满,以国家安全为由发起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 此举在欧盟引起了愤怒。
3、欧盟对美贸易顺差主要聚焦在三个领域:农业、化工和汽车。 这三个领域也是欧盟的出口强项。 2017年欧盟对美贸易中,农产品顺差82亿欧元,化工产品顺差278亿欧元,机械交通工具类产品顺差达552亿欧元,其中交通工具顺差361亿欧元。
4、农业领域美国和欧盟都有巨额补贴,双方势均力敌。 化工领域欧美双方利益交融。 汽车则成为双方主要的关注点。 德国因汽车产品首当其冲,奔驰、宝马和大众在美国均投资设厂,所生产的汽车构成了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扩展资料:
贸易是欧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不足40%提高到2017年的50%。
美国对欧盟发起的贸易制裁显然将给欧盟经济增长前景带来不确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欧盟在近日发布的预测报告中把美国列为经济增长不确定的主要动因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为了应对来自华尔街的危机传导效应,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进而导致一些欧盟成员国财政不可持续,欧债危机爆发,欧洲因此失去了近十年的发展机遇。
中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你认为这有何意义?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意味着中欧合作已经从工业时代的对手关系转变为后碳与数字时代的广泛合作关系。 该协议可以帮助欧洲企业更好地进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 也可以为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运作提供同样的保障。 协议谈判的完成也表明意识形态是一种生产力。 欧盟非常清楚,传统意识形态没有给欧盟带来实质性利益,反而成为中美、俄美对峙的牺牲品。 中欧吸取历史教训,消除意识形态干扰,开展务实合作,对冲世界不确定性。 此外,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需要对抗或妥协,而可以通过谈判解决。
协议的缔结也表明,中欧双方都尊重与美国的关系,但他们既不会等待美国,也不会受制于美国。 一个棋手,不想成为地缘政治的棋手。 加上欧洲此前希望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与中国合作制定未来的多边投资和贸易规则、高标准议程和世贸组织改革是一个重要选择。 起初,欧盟试图奴役欧盟对中国的要求,但在最后一刻,欧盟领导人和欧洲议会的反对声音说,中欧投资协议谈判并非万能。 如果我们错过这个机会,我们可能无法影响中国的未来。 这也反映出欧盟面对世界变革的战略焦虑越来越务实。
正如中国欧洲商会会长伍德克所言,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10%。 谁能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可见,中国正在引领经济全球化。 中国已成为欧盟和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表面上看,中国对欧盟市场做出了很大让步,但实质上,这是中国宣布加入cptpp谈判、高标准参与全球分工的战略信心。 也是中国高质量、高标准、高质量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中欧相互开放市场,在金融服务、电信服务、新能源汽车、航空水运服务、民营医院、科研等欧洲业界长期觊觎的领域,扫除外资壁垒,突出中国通过自身开放推动世界经济开放的努力。 开放金融服务业、房地产和航运服务业,也符合中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竞争力的要求。
欧盟的发展
自1975 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 , 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 1978 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 , 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 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 , 并于 1985 年 5 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 , 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 , 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 欧盟随后所有的对华经贸政策都是在 1985 年文件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 ,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1989 年之后的几年 , 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 , 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 , 但自 1992 年起 , 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 , 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1995 年 7月 ,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 , 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 , 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 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 , 它不仅是对 1985 年协定的深化 , 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 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96 年 11 月 , 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 , 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 , 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 , 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1998 年3月25日 , 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 , 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 , 并于 2000 年 9 月发表了关于执行 1998 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 1998 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 , 欧盟委员会在 2000 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 2001 年 5 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 :1998 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 , 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 : 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 , 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 ; 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 , 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 , 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 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 , 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 2002 年 3 月 , 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 : 中国》 , 继续强调 1998 年和 2001 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 , 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 第一 , 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 , 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 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 , 鼓励良好治理 , 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 , 此外 , 欧盟 1995 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 , 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 , 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 1985 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 , 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 ,1984 年 - 2000 年间 , 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 12 倍。 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1 年 , 中欧贸易额达 766 亿美元 , 比 2000 年增长 11%, 其中欧盟进口 409 亿 美元 , 同比增长 7.1%, 欧盟对华出口 357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5.8%。 按照中方统计 ,2001 年 , 中欧占我外贸总值 15%, 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 1985 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特别进入 20世纪 90 年代 , 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 , 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 2001 年 , 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 1217 个 , 实际投入 40 亿美元。 到 2001 年底 , 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 个 , 实际投入 303 亿美元。 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 1986年 - 2000年期间 ,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 29.0% 、 25.9% 和 25.9%, 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 地区的对华投资 ,2000 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 800 万美元 , 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 280 万美元的平均水平。 在技术出口方面 , 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 2000 年 - 2001 年 , 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 2317 项 与 1050 项 , 合同总金额为 130 亿 美元。 截至 2001 年底 , 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 项 ,合同总金额约 672 亿美元 , 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 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 , 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 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 , 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 , 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2001 年 , 中国 GDP 位列世界第 6 位 , 而欧盟 2001 年文件认为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 , 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 ,仅次于美国。 而且 , 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 , 到 2005 年 , 中国还将拥有 3 亿互联网用户 , 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 2亿。 2001 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 5000 亿美元 , 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 , 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 , 已连续 9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 与消费者预期谨慎 , 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 , 经济活动难具活力。 欧盟 1961年 - 1970 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 4.9%,1971年 ? 1980 年降为 3.0%,1981年 -1990 年再降为2.4%,1991 年 - 2000 年更降至 2.0%, 同期美国则分别为 4.2% 、3.2% 、3.2% 和 3.4%; 而且 , 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 , 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 与此同时 , 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 5% 左右 , 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 2%, 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 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 ( 服务 ) 、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 , 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 因此 , 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2000 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 , 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 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 , 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 按人口、 GDP 、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 ( 根据 OECD 统计 ) 来衡量 , 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而随着欧盟的扩大 , 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 , 尤其重要的是 , 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 , 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 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 , 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 ,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欧盟是经济 “巨人”, 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 , 因而 , 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 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 , 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 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 , 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 的起点。 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 , 遏制美元霸权 , 伸张欧洲货币利益。 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 , 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 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 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 , 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 “9.11”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 , 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 在欧盟看来 ,“9.11 ”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 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 , 在全球化的时代 , 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 , 为此 , 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 9.11” 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 加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 , 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 , 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 , 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 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 在对外贸易方面 , 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 9 月 17 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 , 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 , 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 , 通过 WTO 等多边贸易体系 , 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 ,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 这符合欧洲的利益。 因此 , 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 , 不难理解 , 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 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 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 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 , 既不存在责任问题 , 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 , 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 , 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 , 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 , 但在实践中 , 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 , 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 可以说 , 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 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 如人权、西藏、台湾等 , 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 正如欧盟 2001 年发布的《欧盟对华战略 :1998 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 ,“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 , 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2001 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 , 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 , 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 , 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 , 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 , 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 在 2002 年《国家战略报告 : 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 , 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 实际上 ,1995 年之后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 , 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 , 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 , 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盟的对华发展合作已开始转向“外部性”很强的领域 , 如经济与社会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治理与法治等 , 这与欧盟试图将中国完全纳入国际社会的政治意愿是一 致的 , 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欧中交往的政治成本。 特别重要的是 , 由于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巨大差异 , 政治关系的变化往往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 因而 , 从欧盟来看 , 制度趋同会使发展政治关系拥有共同基础 , 从而有利于降低中欧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 , 促进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 (4)对华总体政策与具体政策措施相分离虽然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 , 但是 , 在指导对华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上 , 欧盟却日趋苛刻 , 最为典型的领域是安全技术标准、 欧盟对华反倾销与 WTO 的特保机制等。 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尽管绝大多数并不是可以针对中国的 , 但对中国也是极为不利的。 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主要涉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劳保标准、环保标准和无线电干扰技术标准等。 近年来 ,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 , 欧盟安全技术标准日益严格 , 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 这些技术法规对欧盟以外的国家 , 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 无疑是技术壁垒。 尽管欧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 , 但客观上形成了体系越来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欧盟经济发展水平高 , 其质量技术和检验检疫标准高于我国相关标准 , 甚至高于国际标准 , 这使得我国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欧盟 2002 年将成立“欧洲食品权力机构”, 统一管理欧盟内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务。 目前 , 欧方坚持对我输欧禽肉产品实行逐批检验;我国酱油、花生、茶叶等产品多次遭到欧盟快速预警通报机制的通报。 此外 , 欧盟还敦促中国尊重国际劳工组织在有关大会上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劳工标准以及强化产品的环境标准。 欧盟的技术标准具有普适性与刚性特点 , 即根据欧盟自身利益的需要适用于所有输欧产 品与服务 , 而不是针对具体国家;欧盟技术标准只会越来越多 , 要求越来越高 , 而不会降低。 当然 , 由于中国某些商品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很高而引起的该类商品标准的制定 , 实际上是欧盟充分应用技术标准普适性的名义来遏制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 , 保护了欧盟的同类商品制造商 , 是实际上的贸易歧视 , 打火机的 CR 标准便是典型的例子。 欧盟对华反倾销也是顺利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技术性障碍。 欧盟最早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 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立案也为最多 , 立案高达 93 起。 尽管欧盟已经从 1998 年起不再把中国列入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 , 但是附加了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和分别税率的八项条件 ( 现简化为四项条件 ) 。 目前 , 中国仅有 7 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 , 中国企业 ( 尤其是国有企业 ) 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仍面临极大的困难 , 这无疑会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中国加入 WTO 后 , 欧盟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并不会因为中国的入世而变得宽松或至少“一视同仁”, 相反 , 由于过去针对中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因为中国的入世而日渐消失或减弱 , 欧盟将会更加强化对这些为 WTO 规则所允许的合法贸易政策 工具的运用 , 以保护欧盟的产业。 就中国方面来说 , 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 我国出口商品因为劳动力成本因素或企业价格竞争而价格低廉 , 我国出口商品由于我国总体的经济技术水平不高而在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乃至劳工标准上与欧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 我国企业对欧盟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了解甚少 , 因此 , 欧盟的保护行动不断成功 , 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欧盟的“反中国出口商品偏好”。 此外 , 随着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签署 , 欧盟又获得一个新的直接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工具??“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 16 条, 而且期限长达 12 年。 2002 年 6 月 , 欧盟已就中国的特保条款立法 , 要求根据特保机制对中国产品实施数量监督。 二、未来走向可以肯定的是 , 欧盟对华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 , 这不仅是由于欧洲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国的贡献 , 也由于欧盟谋求国际权力需要中国的支持 , 还由于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 欧盟经济的低速增长速度与中国稳定的高经济增长使欧盟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利益所得;欧盟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实体正在极力谋求获得国际规则能力与国际行动能力 , 这包括多边体系、欧元与欧洲货币权力、世界贸易规则以及欧美日冲突制衡机制等。 欧盟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要求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支持 , 这就使欧盟不能忽视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发展良好持续的经济关系 ,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 而且 , 正如欧盟 2001 年文件所表明的 ,“从全球化角度来看 ,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既是一切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的症结所在 , 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谓接触 , 就是要建立全面的联系 , 以便在一切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 协助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国际性和区域性问题”。 但是 , 欧盟始终是“自我利益导向”的 , 这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程度上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 , 对这种不同影响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我国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展对欧经贸关系 , 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 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对欧洲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 , 制定我国对欧经贸关系长期政策。 在发展对欧长期经贸关系中要实现四个层次的平衡 , 即对外与对内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 首先 , 要做到对外与对内的平衡。 考虑到全球化、中国与国际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我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需要的外部支持 , 大力发展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一切国家的经贸关系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 但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与巨大资源规模 , 我国在大力发展对欧经济关系的同时 , 应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 , 从而既保证获得对外经济交往的收益 , 也能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日益改进 , 市场结构也在逐步成熟 , 而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现代化 , 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 因此 ,“眼睛向内”的发展模式已经具备条件。 其次 , 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 大力推进各种形式、渠道的东亚合作 , 积极促进东亚真正形成一支区域性力量 , 我国过去重美日而轻欧洲的对外经济政策必须适时调整 , 建立起相对平衡的中美、中日与中欧经贸关系政策框架 , 既有利于我国继续与世界三大经济力量的经济交往 , 同时也避免受制于美日的被动局面。 再次 , 要做到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 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政治关系 , 而且政治关系发展的不顺往往对经济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 , 因此 , 我国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中长期政策的核心在于经济与政治双管齐下。 在大力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同时 , 加强双边政治对话与合作 , 发展良好的政治关系 , 形成经贸推动政治 , 政治促进经贸的良性循环。 最后 , 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 为避免因为欧洲一体化内部事务的二元体制而导致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巨大波动 , 中国的对欧长期政策必须是“两手抓”的政策 , 一手抓欧盟 , 一手抓成员国。 马约之后欧盟的经济决策权日益集中 , 因此 , 为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必须加强与欧盟层面的接触与合作。 我国在抓欧盟的同时不能忘记各成员国是执行中欧经贸关系的真正主体 , 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仍是主流 , 并且欧盟的对华经济政策也是成员国共同决策 , 因此 , 我国对欧长期政策中国别政策是其重要内容 , 与各成员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是极为迫切的 , 特别是与欧盟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