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上半年最大规模土拍落幕 9宗延期13宗底价 (武汉上半年最新限购政策汇总)
媒体 武汉2024年上半年最大规模集中土拍,淡薄收场。
6月28日,武汉22宗地迎来拍卖,触及经开、蔡甸、武昌、青山、、洪山等区,土低空积总计139.4万平方米,修建面积总计278.87万平方米,起拍总价达136.82亿元。
最终,22宗地中共有9宗延期出让,其他13宗以高价成交,成交总额76.73亿元。
无论是从成交数量还是买卖金额看,本次武汉土拍心情低迷。
但就一般地块的状况而言,为了带动房地产市场回暖,盘活存量用地,也不乏优质地块。
厦门建发、武汉城建各落一子
值得留意的是,黄石悦发房地产有限公司(厦门建发)以起始价9.91亿元斩获本场最热P(2024)031号地块。
有信息泄漏,开拍前已有12家开发商报名竞拍这块地。
该地块土地用途包含住宅、商服、教育、交通服务场站,位于武昌区中北路与兴河路交叉口,土低空积3.94万平方米,修建面积8.25万平方米,成交楼面价12010元/平方米。
据了解,地块所属板块为武昌区上流改善聚居区,周边有建发朗玥、武汉沙湖中心等泛滥上流改善盘。据泄漏,建发本次拿地就是开发为建发朗玥二期名目。
建发朗玥是建发入驻武汉内环外围肠段的第一个名目。依据数据统计,建发朗玥一期自去年年8月线下摇号收盘,当日去化超八成,延续霸榜顶豪开售套数排行榜,是2023年下半年武汉一切名目开售额之最。目前,未网签仅剩十余套,已进入了清盘倒计时。
如此亮眼的业绩也使建发更有用意减速在武汉的豪宅规划。
往年3月,建发经51轮竞价,以溢价率31.9%、总价10.34亿元,楼面地价17146元/平方米拿下武汉宝通寺地块。
此次拿地体量与建发近年来在武汉土拍的投入差异不大,也算是重回沙湖板块、再拓武汉市场的又一举动。
此外,除了优越的天文位置,自带学区房也是这宗宅地相对炽热的关键起因。
据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和武汉市武昌土地储藏整顿中心官网文件,教育局拟于该地块规划初中办学,校名暂定为沙湖中学(水果湖二中分校)。而水果湖二中在武昌区当属第一梯队教育资源,吸引力堪称不小。
因此,在优质的教育资源配套允许下,建发或将发力再创开售奇观。
在6月28日土拍中,也有两宗地也提早指定了对口的优质学校,包含与上述地块相邻的P(2024)032号地块以及邻近首义广场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P(2024)034号地块,但都以延期出让的方式退场。
另一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城建所属武汉长江新区市区降级投资有限公司则以5.49亿元底价摘得长江新区P(2024)047号地块,方案建成湖北省内最大的医疗综合体。
通告显示,该地块规划用低空积合计145127平方米,用途为住宅、医疗卫生及公园绿地,而拟投资树立的医疗综合体将落座其中的守业中路和汉口北小道交叉口西南部A地块,计容修建面积41924平方米。
武汉城建团体示意,该名目作为武汉长江新区医疗综合体及配套运营开发名目标一局部,是为满足长江新区开展须要而树立的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养为一体的现代化、高质量三级大型医疗综合体。
据悉,名目将于年内启动树立,对补齐长江新区医疗资源短板、优化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构生长江经济带大肥壮产业基础具备严重意义。
国企“心缺乏而力缺乏”
不难发现,本次完成出让的13宗地中,拿地房企都具备国资背景。
如顺利成交的6宗涉宅地中,3宗由武汉光谷地产有限公司、武汉光交市区开发有限公司拿下,二者均背靠湖北省科技投资团体;1宗由军山新城科技投资团体旗下武汉军山市区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竞得,其他2宗则是前述的厦门建发与武汉城建。
而独揽3宗体育用地的武汉车谷树立投资有限公司则是经开区国企。地块出让条件中明白,这批用地将以盘活存量、修建保管的方式出让,并须要付清高额的补救费用。
其他2宗商服地块、2宗商务金融地块的拿地房企也都是国有企业。
回忆2024年上半年武汉土拍市场状况,国企也是继续下场发力。
3月29日,在武汉年内首场宅地土拍中,其中一宗宅地由武汉市江夏区城更绿发地产有限公司,另一宗则是建发拿下。而在过去的4-5月份,武汉没有出让住宅用地。
但从本次的成交结果——9宗延期,13宗底价成交来看,在民企消逝、供地放缓的土拍市场中,国企虽频频出场,却是“心缺乏而力缺乏”。
而且目前武汉土拍市场买卖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存在数量级差距。
数据显示,武汉2023年上半年最后一场土拍完成出让地块雷同为13宗,但成交金额凑近往年的2倍,约131.14亿元。
从溢价状况来看,2023年武汉土地市场全年成交地块中也有4宗地是溢价成交。
或者,即使有零星红盘产生,淡薄已成土拍市场的常态。如何穿梭寒冬,是武汉土拍下半年须要观察的疑问。
透市|广州宅地市场持续火热 加速成交或缓解疫情影响
年复一年的土地市场,唯有冰冷与火爆能吸引外界眼球。 5月的广州,土地市场随着走高的气温热了起来。 据中国网地产不完全统计,5月约29宗土地挂牌出让,其中涉宅用地成交11宗,基本持平前4个月的成交数。 更为外界乐道的是,5月18日11宗土地展开逐鹿大战,不仅吸引到数十家房企围猎,还引发服务器崩溃,场面一度趋于白热化。 整理:中国网地产随着疫情影响不断减弱,房企拿地欲望增加,广州正逐步提高住宅供地的比例。 截至5月底,广州挂牌13宗土地预计于6月出让,其中9宗涉及住宅用地。 对广州市政府而言,受疫情影响产生的经济与财政压力,通过加速供地或能有所缓解;对房企而言,借助流动性充裕的契机,可以积极补仓,夯实珠三角的布局。 住宅用地计划供应有所收窄 政策导向趋于平稳据《广州市2020年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广州市于2020年建设用地正式计划供应总量控制在2028公顷以内,预计划安排5804公顷为后备项目。 广州市正式计划供地面积约2027.83公顷,住宅用地547公顷,占计划总量的27%。 其中,商品住宅用地451公顷,占住宅用地供应计划的82%,占计划总量的22%。 经历去年的供地高峰后,今年广州住宅用地的计划推地规模有所收窄。 数据显示,2017-2019年,广州市住宅用地计划供地面积均超过了600公顷,分别为622公顷、625公顷与667公顷。 实际上,广州前三年的住宅用地供应情况分别为479公顷、498公顷与570公顷。 从不同区域的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来看,主要分布在南沙区、白云区、黄埔区、增城区,4区合计325公顷,占比72%,涵盖广州市南部、北部、东部区域。 从总体计划供地数量来看,广州北部的白云区、花都区、从化区计划供地数量达到110宗,白云区单区供地就已高达72宗,成为新的开发热点区域。 同时,广州还计划加强城市更新土地供应,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实现供应建设用地51宗,供应量228公顷。 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广州共有275个整村改造项目处于推进当中,已确定改造主体的旧村累积约28个,占比约28%。 总体而言,广州住宅用地的政策导向依然是保证住宅用地平稳供应,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 一季度以工业用地为主 4月宅地成交颓势有所扭转实际上,2020年初广州市的涉宅用地供应较少,一季度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涉宅用地则保持着每月成交两宗的频率。 据中国网地产不完全统计,广州市一季度推地/成交66宗,约有42宗为工业用地,成交涉宅用地仅6宗,规划建面85.69万方,共成交175.28亿元。 整理:中国网地产虽然6宗住宅用地多以底价成交,但楼面均价约每平方米元,平均溢价率约17.0%,总体看来拿地成本并不低。 其中,越秀南地块楼面单价最高,折合楼面价每平方米元(除配建);番禺汉溪大道北地块规模最大,建面为31.76万平方米;荔湾广船地块拿地金额最高,达81.96亿元。 不过,即使是零星地推地也不乏亮点。 2020年广州成交的首宗住宅用地为“回炉”地块——花都区工业大道南三地块一期用地。 该地块自去年8月挂牌遭遇流拍之后,曾再次挂牌并再度延期,总起价也由21.97亿元下降至17.57亿元,最终被中建地产底价拍下。 同月出让的广船一期地块,历经56轮鏖战,不仅触及成交价格的封顶价,同时出现自持25%商业的代价,由中信泰富和广船联合体竞得,折合楼面价约每平方米元。 3月出让的越秀南地块,虽然以底价成交,但每平方米元的高均价刷新了广州楼面价记录。 同时,作为广州核心老城区的越秀区,此前公开出让宅地还需要追溯到2011年,可谓寸土寸金。 进入4月,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广州的宅地供应快速复苏,单月成交土地达6宗,共成交165.35亿元,环比大涨163.2%,平均溢价率为6.7%。 以住宅建面来看,广州4月以住宅用地成交为主,成交达153.48万方,同比大涨138.54%,占比54.9%。 整理:中国网地产4月初,历经54轮竞价,恒大以35%溢价率将花都地块纳入囊中。 临近月底,另一宗“回炉”地块天河广氮也以12%溢价率成功出让。 但是,增城区两宗命途多舛的“回炉”宅地再次因故终止挂牌出让,给升温的广州土拍市场又稍稍降了降温。 2020年1-4月,广州共推出土地规划建面1330.79万方,成交1213.27万方,成交楼面均价为每平方米4254元。 其中,宅地市场共推出土地规划建面349.33万方,成交239.17万方,成交楼面均价每平方米元。 1-4月,广州仍主要以工业用地成交为主,规划建面占比达60.7%,而住宅用地规划建面占比约为19.7%。 作为”吸金“主力军的宅地,得益于4月单月推地的回升,广州1-4月宅地成交出让金达340.63亿元,占比为66%,平均溢价率为11.8%。 总体来看,虽然受到了假期与疫情的叠加影响,但进入4月,广州宅地成交已扭转一季度的颓势,同时推出了一些优质与核心的地块,以期提振土地市场。 不过,多数地块依然以底价成交,总体溢价率并不高,房企拿地趋于理性。 为此,同策集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指出,“广州作为一线核心城市,近期推出的不少地块位置都不错。 因此,不少房企想在广州布局还是比较积极的。 尤其是一些全国性的品牌房企,大部分总部都在长三角区域,大本营有不错的地块必然也会去积极补仓。 这是导致广州土地市场近期较热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融资环境来讲,当前略微宽松一些,流动性比较充裕。 从销售回款来讲,五月房企基本恢复到了正常节奏。 从单月来看,房企的压力相比之前要小,这些都有助于房企更好地在土地市场冲刺。 同时,5月拿地也可以为今年或明年的业绩做些铺垫”,张宏伟补充到。 宅地成交贡献较大 后续热度不减迈入5月,日均最高气温31度的广州,土地市场亦火爆了起来。 在两宗宅地完美地实现单月的开张与收官之外,多达9宗宅地全部集中在一日内推出。 整理:中国网地产5月18日,广州成交11宗地块,包含8宗纯住宅地块,1宗涉宅地块和2宗商业地块。 如此集中的宅地供应,自然吸引了各路房企围猎,在拍卖之前即有32家房企豪掷逾160亿元的保证金。 这场因网络崩溃而持续10小时的土拍,最终成交额超240亿元。 其中,9宗宅地共成交236亿元,6宗为溢价成交,溢价率在11%-32%之间,平均溢价率达13.6%,恒大、龙光、佳兆业、奥园、越秀等重仓大湾区的房企均有斩获。 值得注意的是,龙光自2月以底价落子白云区之后,再次瞄准了这块区域,本次竞得的地块相对更靠近城市中心,两次花费近40亿元。 而就在三天前,龙光还在深圳以116亿元夺得了深圳前海地块,成为了新的深圳单价地王。 同样多次出手的还有恒大,在4月初成功斩获花都地块之后,又夺下两宗增城区的相邻宅地,本次虽然没有溢价,但也花费不菲,合计代价约47亿元。 纵观广州5月的宅地成交,合计成交额高达273.83亿元,环比增长65.6%,平均溢价率约11.5%,环比增长4.8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得益于涉宅用地供应数量的大幅提升,5月广州宅地成交规模在4月高增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房企的拿地意愿也更为强烈,溢价地块开始增多。 连续两月供地加速,与广州市因疫情影响导致经济按下暂停键不无关系。 据广州市财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4.2亿元,同比下降8.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8.4亿元,同比下降9.1%。 同时下降的,还有广州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开竣工面积。 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2020年1-4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连续同比下降,4月同比下降10.2%;全市商品房开竣工面积也连月同比下降,4月商品住宅施工面积同比下降3.2%,竣工面积同比下降42.0%。 如此看来,广州加大宅地供应,一方面可以减少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可谓一箭双雕。 与此同时,广州一季度的宅地成交受疫情影响较大,全年的供地计划有所延缓,因此提前出现大规模的宅地供应。 目前看来,6月份的宅地供应力度仍未衰减,已挂牌9宗涉宅用地,还包含两宗4月终止出让的回炉地块。 “从后续的市场走向来看,广州土地市场的热度不会降低”,张宏伟表示。
2021第三次集中土拍统计情况汇总(重庆+杭州+长沙+武汉等15城)
2021 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 况备受关注,重庆、武汉、长沙、杭州、苏州、南京、深圳、合肥、上海、福州、广州、济南、成都、厦门、青岛等城市集中土拍结果已将出来了,下面我整理了第三次集中土拍的一些汇总,一起来看看吧~
一、武汉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1.武汉第三批集中供地原计划出让49宗地,总面积约304万平方米,建筑总规模约871万平方米,总起始价约588亿元;
2.原定12月21日-24日4天揭牌的时序进行了部分优化调整,武昌区P(2021)151号地块撤牌,其中33宗地块今日揭牌,另外15宗土地安排在24日揭牌;
3.P(2021)178号地块由武汉城建瑞臻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城建+瑞安)以底价82.91亿元竞得,楼面地价.11元/平方米,该地块位于武昌区临江大道与张之洞路交叉口(武船厂区一期A包),土地面积平方米,住宅、商服、教育、公园绿地用地,起始价82.91亿元;
4.P(2021)179号地块由武汉城建瑞臻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城建+瑞安)以底价80.07亿元竞得,楼面地价.41元/平方米。该地块位于武昌区临江大道与鹦鹉洲长江大桥交叉口(武船厂区一期B包),土地面积平方米,住宅、商服、公园绿地用地,起始价80.07亿元;
4.P(2021)180号地块由武汉城建瑞臻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城建+瑞安)以底价2.29亿元竞得,楼面地价2860元/平方米。该地块位于武昌区白沙洲大道与江国路交汇处(天工二期A地块),土地面积平方米,地上总建面平方米,住宅、公园绿地用地,起始价2.288亿元;
二、长沙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1.长沙市2021年度第三批住宅用地集中出让活动顺利完成, 23宗地块成交,土地总面积153.3963公顷,规划建筑总面积379.7326万方,成交总金额143.9609亿元。
2. 从区域分布来看,望城区成为本次集中出让的主力区域,成交面积95.7522公顷,占总成交面积的62.42%;其次为岳麓区,成交面积27.6805公顷,占总成交面积的18.05%;其他区域成交面积共计29.9636公顷,占总成交面积的19.53%。
本次住宅用地集中出让吸引了33家房地产企业报名,其中,位于岳麓区望岳街道谷峰村的纯住宅地块([2021]长沙市145号)市场主体参与度较高,经4家房地产企业网上竞买9轮后,最终以17.4935亿元的价格成交,溢价率8%,从此次集中出让来看,市场呈回暖的态势。
三、重庆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12月11日,重庆第三次集中土拍完美落幕,此次土拍总成交价276亿元,共成功出让土地23宗,其中有20宗土地底价成交,成交面积225.8万平方米,成交楼面均价为6818元/平方米。
成交价最高
此次重庆第三季集中土拍成交价最高的一块地为南岸区弹子石组团A标准分区地块,该地块由国瑞以40.54亿元底价拿下,成交楼面价7965元/平方米。 该地块建设用地面积.61平方米,为商业用地、商务用地、二类居住用地,规划建筑面积.5平方米。
(图源铭腾机构)
体量最大
体量最大的地块为两江新区悦来组团D分区地块,面积.56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平方米,该地块最终由万华以30.65亿元拿下,成交楼面价7192元/平方米。
(图源铭腾机构)
成交楼面价最高
成交楼面价最高的地块为香港置地拿下的江北区观音桥组团I分区I20-3-2/07地块,该地块建设用地面积8826.6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2平方米,地块成交价3.9亿元,成交楼面价元/平方米。
(图源铭腾机构)
四、杭州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杭州:杭州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共推出35宗(含1宗租赁用地)涉宅地,共有24宗地块竞价触顶待22日线下摇号,9宗地块底价成交,2宗地溢价出让,总成交额759.54亿元。
五、苏州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苏州:苏州挂出26宗地块,1宗提前中止出让,余下的25宗地中仅2宗地块溢价成交,另外23宗均为底价成交,共计揽金402亿元。
六、南京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南京:南京第三批集中供地挂牌出让46宗地块,35宗宅地底价成交,1宗地块流拍,5宗溢价出让,仅有5宗地块达到最高限价等待摇号,共计成交额325亿元。
七、深圳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深圳:深圳第三批集中供地挂牌出让22块宅地,1宗土地流拍,其余21宗地块全部成功出让,其中4宗用地底价成交,共吸金453亿元。
八、合肥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合肥:合肥市第三批集中供地涉及地块8宗,3宗地块达到最高限价,最终总成交价约75.74亿元。
九、上海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上海:上海第三批集中供地共出让27宗住宅用地,总出让面积约156万平方米,总起拍价超411亿元,总成交价格约469亿元,无一宗流拍。
十、福州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福州:福州第三批集中供地共出让24宗地块,最终成交22宗,11宗以底价成交,11宗溢价成交,总成交价145.53亿元。
十一、广州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广州:广州第三批集中供地共竞拍17宗地块,成功交易13宗,流拍4宗,成交总金额约302亿元。
十二、济南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济南:济南64宗宅地成交55宗,其中,底价成交53宗,2宗地块溢价成交,另外有9宗住宅用地流拍,总成交金额约216.2亿元。
十三、成都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成都:成都第三批集中供地共出让40宗土地,最终成交33宗地, 总成交金额约328.7亿元,7宗土地流拍,流拍率为17.5%。
十四、厦门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厦门:厦门第三批集中供地共出让14幅地块,成功出让7幅,5幅底价成交,2幅低溢价成交,总成交价259.75亿元。
十五、青岛第三次集中土拍供地情况
青岛:青岛第三批集中供地出让45宗地块,仅1宗地块溢价成交,另有3宗流拍,其余41宗均底价成交,总揽金133.31亿元。
各大企业强势拿地证明了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现在想在重庆买房的可以关注更多 重庆房产 最新资讯?想便捷查找最全的 重庆楼盘 ,了解 重庆房价 , 重庆房价 走势?那就一定要收藏 重庆房产网 中专业网站- 重庆 ()下面我也给小伙伴们整理了一些重庆热门楼盘,赶紧来看看吧~
“两集中”供地新政落地一年 房企投资力度分化
2022年1月18日,随着宁波第三批次土拍的收官,2021年的集中供地也正式落幕。
回顾2021年的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拿地端、销售端,抑或融资端,均出现不同以往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两集中”新政落地的第一年。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统计,50家代表企业在2021年中出现一波拿地高峰,随后市场趋向理性。 2021年12月,因多地完成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企业年底普遍加码补仓,土地成交出现翘尾攀升。
不过,上述热闹的景象并没有在2021年下半年延续,房企整体拿地变得愈加谨慎起来。
在整体表现较为低迷的情况下,仍有部分房企在2021年的投资保持相对积极。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集中供地的22城,国企在三个批次中拿地合计占比超过60%。 其中,在厦门、广州、深圳的拿地占比均超过75%。
克而瑞研究中心表示,2022年第二轮集中供地或是企业拿地窗口期,但企业间分化会持续,投资主力仍将以央企国企为主,大部分民企仍应保持谨慎的态势,地方平台“托底”之下通过合作开发增储或是“良药”。
央企国企拿地占比增加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房地产企业权益拿地金额与面积TOP100榜单”显示,2021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金额为亿元,同比下降21.5%;TOP100企业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金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45.1%,与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8.9个百分点。
其中,碧桂园以1397亿元拿地金额、4017万平方米拿地面积夺得双料“第一”,万科、保利发展分别位列拿地金额榜及拿地面积榜的第二、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2020年,2021年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拿地金额同比增幅均超过100%;深圳地铁集团、武汉城建集团、越秀地产、厦门国贸的拿地金额同比增幅均超过50%。 分析指出,央企国企信用状况良好,开发模式追求稳健的经营策略,资金实力跟民企对比优势明显。 克而瑞研究中心表示,总体来看,央企国企可谓 “全年无休”,始终是土地市场“生力军”。
分阶段来看,根据CRIC统计,2021年,百强房企在首轮集中供地的拿地金额超过9200亿元,而在第二轮集中供地拿地金额骤减至3400亿元左右,降幅高达63%。 按企业类型来看,民企的降幅最大,央企国企在第二轮的拿地金额较第一轮下降 42%,民企的力度收缩幅度则高达83%。
具体而言,区域深耕型房企、规模房企在首轮集中供地表现较为积极,而第二轮、第三轮集中供地中不少民企选择“隐身”,国企和地方平台公司成为拿地的主要力量。
比如在深圳的首轮集中供地出让中,供应的宅地仅有6宗,却也还是吸引了超过20家房企参与。 当日竞争最激烈的是西丽一可售型人才住房地块。 原本,市场预计该地块或大概率被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竞得,但最后变成万科特建发联合体与龙光的争夺战。 最终,经过超150轮举牌,历时近120分钟,该地块被龙光拿下,溢价率高达44.96%。
再如广州首批“两集中”出让土地于2021年4月26日至4月27日连续两天共六场集中拍卖中,实现成交总金额906亿元,共出让42宗土地,规模和热度可见一斑。 经过两天鏖战,已出现几个“地王”。
而就在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根据克而瑞数据,民企的投资金额占比减半至25%,而剩余的75%则均由央企国企占据。 原本在首轮集中供地中,百强房企中民企拿地金额占比为52%,国企拿地金额占比48%,两者“平分秋色”。
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中信建投所列数据显示,中海地产全口径拿地金额达337.2亿元,共获取13宗土地,成为第二轮集中供地拿地金额花费最多的企业,与中国铁建并列TOP50房企拿地数量第一。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统计,2021年,中海地产的拿地金额为1092亿元,拿地面积为632万平方米,涉及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苏州、沈阳、重庆、广州、南京、深圳等。
自“三道红线”等金融监管政策出台,房企的融资现金流急剧收缩。 另一方面,2021年的第二轮集中供地中,各城市对拿地自有资金的审核加强,大幅提升了拿地门槛。
如2021年6月,东莞自然资源局、东莞住建局、东莞人社保障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土地招拍挂竞买资格的通告》(试行)(以下简称《通告》)。
依据《通告》相关规定,房企在参与土拍前临时成立的“马甲”公司将不具有参拍资格。
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随着融资、土拍政策持续趋紧,民企受影响程度远比央企国企明显。
谨慎拿地仍为主旋律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房地产全年数据。 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4.76万亿元,创 历史 新高,年度同比增长4.4%,但增速连续两年下降;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2.16亿平方米,同比下行15.5%;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1.4%,下半年以来累计增速连续6个月负增长,且降速不断扩大;2021年1月至11月的土地购置费(计入开发投资)同比微跌0.6%。
尽管土地购置面积出现负增长,但2021年土地成交价款(卖地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8%。 目前,土地成交增长,土地购置费保持高位,而新开工面积下降,意味着大量地块尚未开发。
2022年1月7日,北京发布2022年首批集中供地出让公告,在全国率先开市,推出18宗土地,将于2022年2月中下旬集中成交。
短期来看,集中供地模式仍将延续,对于部分房企而言,资金压力犹如“悬顶之剑”。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1年,50家代表房企招拍挂权益金额占比均值为78.5%,较同期微降0.6个百分点,合作拿地力度基本保持稳定。 具体来看,与2020年同期相比,TOP11 30阵营企业拿地权益金额占比较为稳定;TOP10阵营企业拿地权益金额占比下降4.3个百分点;TOP31 50阵营企业拿地权益金额占比略微有所上升。
克而瑞研究中心亦认为,接下来,大部分民企仍应保持谨慎的态势,地方平台“托底”之下通过合作开发增储或是“良药”。
其进一步表示,房企投资力度的恢复仍需3至6个月的修复期。 对于多数房企来说,谨慎的态度仍是未来投资的主旋律。 一方面,行业已步入“后规模”时代,为了冲规模而拿地的策略已显得不合时宜;另一方面,去杠杆大背景下,“促销售、抓回款”,保证现金流仍是企业第一要务,“先活下去才能活得好”。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亦表示,房地产靠新增供地、新房开发维持的高举高打的运行局面,正在面临全面触顶的态势,从住房供求关系、居民杠杆率、告别大拆大建等因素来看,未来或将面临下行的局面。
不过,李宇嘉认为,在此情境下还应看到,一方面,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保障性租赁住房筹建等存量盘活将部分对冲下滑;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向大城市、都市圈集中,住房的有效供需区域也开始转向这些地区,并将伴随公共服务均等化、居住社区建设等,促进行业从投资向住房消费转型。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