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浙江首破5万元大关 北京人均可支配支出超6万元 前三季度31省支出大比拼 (上海被杭州超越)

国度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前三季度31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数据。数据显示,上海以66341元的人均可支配支出高居榜首,北京以64314元紧随其后,两地均打破6万元大关。值得留意的是,浙江初次打破5万元关口,以52206元位列第三。

支出格式出现新变化

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达30941元,同比增长5.2%。在31个省份中,有8个地域的人均可支配支出逾越全国平均水平。除了上海、北京和浙江外,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和山东也跻身其中。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经济展开的区域差异,同时也展现了东部沿海地域在支出水平方面的抢先优点。

从增速来看,31个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支出均成功了正增长,其中16个地域的增速逾越了全国平均水平。西藏以8.1%的增速领跑全国,展现出西部地域经济展开的生机。新疆、甘肃、陕西等西部省份也表现不俗,增速位居前列,反映出区域协调展开战略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

支出结构继续优化

运营净支出和转移净支出也出现增长态势,区分增长6.4%和4.9%。

财富净支出尽管增速相对较低,为1.2%,但仍坚持增长态势。

消费支出出现区域特征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0631元,同比增长5.6%。从地域散布来看,上海、北京和浙江位居前三,区分为39626元、36581元和33547元。这反映出这些地域不只支出水平高,消费才干也相应较强。

值得关注的是,海南、西藏和新疆的消费支出增速位居全国前三,区分为9.9%、9.1%和9.0%。这一现象或与该地域游览业的加快展开以及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有关。


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支出有什么相关

两者的区别如下:一、两者的定义。 人均可支配支出指团体支出扣除向政府交纳的团体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经常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度或地域的经济中所消费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二、两者的区别。 人均GDP即一个国度或地域一个时期内的GDP总值除以当期内的人口总数国际消费总值(GDP)指一个国度(或地域)一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活动的最终效果。 国际消费总值有三种表现外形,即价值外形、支出外形和产品外形。 1、从价值外形看,它是一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越同期两边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一切常住单位的参与值之和。 2、从支出外形看,它是一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明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十分住单位的初次支出分配之和。 3、从产品外形看,它是一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经常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践核算中,国际消费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消费法、支出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区分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际消费总值及其构成。 人均GDP当然是用人口总数除一下了。

中国的珠三角经济和长三角经济有什么区别?

长三角地域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造也很兴旺。 珠三角是轻工业消费形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革新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开展一日千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生动的地域。 比拟研讨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开展历程和经济规模,讨论其经济开展的特点和要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开展提供自创,同时也为其它地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开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构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域。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详细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空中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以为全球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西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城市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城市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空中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目的的比拟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革新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域经济失掉较快开展,经济实力清楚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到达.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元,珠江三角洲为元。 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长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两地GDP总量到达.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 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规模开展快于长江三角洲,从而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增加。 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到达元,比长江三角洲(元)高39.4%。 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均坚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坚持在两位数以上(除扬州和肇庆城市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开展加快。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域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开展。 2002年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散布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散布为5:50:45。 从1978年到2002年,这两个地域的产业结构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严重幅降低,第三产业的比严重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 珠江三角洲第一产业降低幅度最大,从22.4%降低到4.9%,降低了17.5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41.9%,上升了23.5个百分点。 2002年这两个区域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反,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出8个百分点。 可见,经过革新开放20年来的开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域产业结构失掉了较为充沛的调整和改善,基本上与其经济开展水平相顺应。 4.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不时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进出口贸易占全国52.3%。 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到达3243.8亿美元。 长江三角洲地域进出口总额达117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额为942.0亿美元,出口额为832.1亿美元;珠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达2069.7亿美元,是长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出口额为1126.1亿美元,出口额为943.6亿美元。 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2.3%,其中长江三角洲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9%,珠江三角洲占33.3%。 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比长江三角洲高14.4个百分点。 5.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江三角洲,两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24.9%。 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域成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域成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9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珠江三角洲成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326.9倍。 2002年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9%,其中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18.2%,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国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支出稳如泰山增长,可支配支出初次打破1万元大关,到达元。 珠江三角洲地域城市居民可支配支出平均到达元。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域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域居民可支配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域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域为.1元,是长江三角洲地域的1.5倍。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域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域居民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展的关键特点和要素在过去的20多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坚持加快增长,曾经成为我国经济开展的两大动力源。 从比拟研讨的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经济开展既有相反点,又有不同之处。 其相反点有:一是两个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国革新前列,各自确立具有优势和特征的市场化路途。 革新开放之初,两地充沛发扬自己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优势,迅速占领并扩展了国际外市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和乡镇工业顺应革新大潮,很快成功了片面启动,千百年的商业文明厚积薄发,发明了“温州形式”等经济奇观。 珠江三角洲依托毗邻港澳的共同别理位置,发扬其信息优势和侨乡众多的人文优势,以较低的土地多少钱和充足的廉价休息力吸引了少量外资的直接进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使“三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城乡迅速开展起来。 80年代,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造、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关键贸易方式的外向经济企业普及城乡。 二是不时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水平,开展外向型经济。 引进国外资金力度大。 1985年—1999年,长江三角洲的本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07%,高出全国均值10.49个百分点,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本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3.5%,高出全国均值12个百分点以上。 国际贸易加快增长。 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069.7亿美元和1174.1亿美元,区分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3.3%和18.9%。 在引进外资、扩展外贸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更关键的是引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迷信控制方式,优化了人力素质,其对经济、社会开展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展不同之处在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展属于“外向型”,即革新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企业就把产品市场与国际接上了轨,广东外贸不时独领全国风骚,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进出口贸易更初次打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而长江三角洲90年代的经济开展关键依托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品以国际市场为主,以此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展,力气还显缺乏。 而上海因受方案经济体制限制,经济转型较为困难,短期内,其经济增长作用没能充沛发扬,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较为有限,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展略显滞缓。 两个三角洲经济迅速开展的关键要素有以下几点:1.革新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开展至关关键。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革新开放的开展战略,极大地推进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域经济开展。 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敏措施的地域,进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创业大潮。 长江三角洲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比拟早的地域之一。 1984年国度先后将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南通3个城市确定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取得经济特区的部分活动政策。 90年代,为复兴上海经济中心肠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域经济的飞跃”的又一严重决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域的经济开展。 2.人力资源是地域经济开展的源泉。 革新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展很大水平上依托休息密集型产业的开展。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东省总人口为864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104万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域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2%,是全国吸引外来休息力最多的地域之一,低休息本钱优势失掉充沛发扬。 在少量休息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也减速了各种消费要素(消费资料、资金、技术、人才)向该地域的集聚,这就大大推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域城市化进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域城市经济位置进一步提高。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在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地域历史文明底蕴深沉,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厚。 长江三角洲地域拥有1000余所科研机构,150余所初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科研基础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初级人才比严重。 此外,还拥有大批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这些都对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展新兴产业十分有利。 90年代以来,在开发开放浦东的有力推进下,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开展出现出终点高、规模大、增长快的特点,这与其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有着直接相关。 3.城市协调协作是选择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展的推进力。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6个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区。 在方案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控制取代了横向市场性咨询,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指导,不只造成上海中心城市性能退步,成为单纯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 革新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域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开展。 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性能,经过各种方式的经济结合,在相当大的水平上推进了周边地域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更新。 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城市域,行政附属相关复杂,加上常年的条块控制,使地域间的协调变得困难,目前地域间的经济协作还逗留在80年代横向经济结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域产业整合阶段。 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肠位确实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并促使以产业联动为交往机制的区域结合形式的构成。 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开展很大水平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协作水平的提高和协作方式的创新。 4.粤港的经济互动减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展。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展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开展,香港的“三来一补”启动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和信息培育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雏型。 在深圳实践应用外资中,港资占了近70%,进出口贸易中,对港澳进出口贸易占了80%,“三来一补”的企业中,属于港资兴办的占了90%,深圳的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浸透着“香港要素”的作用。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剧烈,中国几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相互竞争、三角洲外部各个城市的相互竞争也在加剧。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域是中国经济开展的“三驾马车”,如何增强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扬长避短,树立良性的竞争形式、防止中央维护行为和重复树立应当惹起普遍关注。 两个三角洲目前存在的疑问,关键是各地级市行政位置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的畸形竞争。 各个城市从追求自身开展目的动身,极易滋长中央的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从而使城市之间的经济相关逐渐团圆,造成各个城市均以行政区域为界,相互封锁,各自开展树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 而按经济开展的普通规律,区域经济开展战略往往是优先重点树立中心城市,进而带动周围地域开展。 目前,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域的中心城市位置愈加清楚,而珠江三角洲也应该尽快确立广州、深圳的龙头位置,发扬中心城市的带举措用,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基础设备、行政措施、资源,从而成功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化资源性能,提高三角洲全体的竞争才干。 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土空中积缺乏全国的2%,人口缺乏全国总人口的1/10,却发明了全国近30%的国际消费总值。 作为中国经济最兴旺的地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对全国经济开展起着庞大的主导作用,它们是中国其它地域革新开放和经济开展的“大教室”,其经济开展形式、市场经济观念、运营思想和控制阅历以及面临的困难和疑问,对其它地域具有示范和自创作用。

2020年GDP百强城市出炉:6城首入GDP万亿俱乐部,深圳人均GDP全国第一

2月28日,国度统计局正式发布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初次打破百万亿元大关,到达10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成为去年全球关键经济体中独一成功正增长的经济体。 同时,全国31个省区市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GDP数据也相继揭晓。 虽然各地市GDP增速普遍下滑,但与去年一季度经济大幅降低相比,绝大少数城市经济增速已由负转正并逐季减速增长。 从地域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对中西部贫穷地域精准扶贫的不时推进,中西部城市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小,增速恢复较快,832个国度级贫穷县也全部脱贫摘帽。 相较之下,受海外疫情继续蔓延、贸易进出口需求降高等要素影响,我国东部、西北部地域外向型经济城市经济恢复较缓慢,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增速。 因此,我国的城市经济格式与开展趋向也有了新的变化。 GDP万亿俱乐部增至23城,南京初次进入GDP十强。 随着江苏南通、安徽合肥、陕西西安、山东济南、福建泉州和福州先后披露2020年GDP打破万亿元的经济数据,GDP万亿俱乐部迅速扩容至23座城市,新增城市数量为史上最多。 据时代数据统计,这23座GDP万亿俱乐部城市的经济总量到达38.36万亿元,占中国GDP总量的37.76%,接近四成。 从城市人均GDP方面来看,以2019年末常住人口数量计算,深圳人均GDP继续坚持正增长,由2019年的20.04万元增至20.59万元,初次逾越石油之城克拉玛依,成为全国第一;克拉玛依人均GDP则下滑至19.18万元,位列全国第二;来自江苏的无锡、苏州、南京分列三至五位。 从城市经济增速方面来看,浙江舟山GDP增速继续领跑全国,到达12%,并创下12年来新高。 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面朝太平洋,区位优势清楚。 借助浙江自贸区以及国度石油储藏基地的优势,舟山放慢石油贸易及其全产业链的开展。 此外,经济增速较快的城市关键集中在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域。 在经济Top21座城市中,除浙江舟山、山西晋城、福建宁德和厦门4城均来自中西部地域外,其他均来自西部地域,单广西就有6座城市增速在6%以上。 虽然中东部地域经济增速趋缓,但中东部地域城市GDP照旧微弱,在GDP百强城市占据较大比例。 其中,江苏下辖的13座城市GDP均超越3200亿元,全部进入GDP百强城市;山东有11座城市进入GDP百强城市;广东有10座城市进入GDP百强城市。 同时,中部经济强省河南有9座城市进入GDP百强城市;东部经济强省浙江有8座城市进入GDP百强城市。 此外,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均入围;海南、宁夏、青海、西藏4个省城市无一城市进入。 总体过去看,2020年GDP百强城市与2019年的百强城市名单相差无几,但排名变化较为清楚的是广东东莞、河南焦作、内蒙古呼和浩特及包头。 其中,广东东莞排名下滑5位,跌出20强;河南焦作下滑39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及包头区分下滑6位和3位,跌出100强。 此外,云南曲靖上升13位进入百强城市;福建龙岩及四川宜宾区分上升8位和7位进入百强行列。 据时代数据统计,GDP百强城市的经济总量到达72.05万亿元,占中国GDP总量的70.82%,超越七成。 同时,2020年GDP百强城市的入围门槛也有所提高,从2019年的第100位2705亿元优化至2019年的第100位2802.12亿元。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