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装转2下跌2.31% 转股溢价率45.1% (中装转2下跌3.99%)
10月24日,中装转2盘中下跌2.31%,报54.415元/张,成交额2.35亿元,转股溢价率45.1%。
资料显示,中装转2信誉级别为“BB”,债券期限6年(第一年0.30%、第二年0.50%、第三年1.00%、第四年1.50%、第五年1.80%、第六年2.00%),对应正股称号为,转股末尾日为2021年10月22日,转股价5.14元。
“两集中”供地新政落地一年 房企投资力度分化
2022年1月18日,随着宁波第三批次土拍的收官,2021年的集中供地也正式落幕。
回忆2021年的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拿地端、销售端,抑或融资端,均出现不同以往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两集中”新政落地的第一年。
据中指研讨院数据统计,50家代表企业在2021年中出现一波拿地高峰,随后市场趋向理性。 2021年12月,因多地成功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企业年底普遍加码补仓,土地成交出现翘尾攀升。
不过,上述繁华的现象并没有在2021年下半年延续,房企全体拿地变得愈加慎重起来。
在全体表现较为低迷的状况下,仍有部分房企在2021年的投资坚持相对积极。 中指研讨院数据显示,在集中供地的22城,国企在三个批次中拿地算计占比超越60%。 其中,在厦门、广州、深圳的拿地占比均超越75%。
克而瑞研讨中心表示,2022年第二轮集中供地或是企业拿地窗口期,但企业间分化会继续,投资主力仍将以央企国企为主,大部分民企仍应坚持慎重的态势,中央平台“托底”之下经过协作开发增储或是“良药”。
央企国企拿地占比参与
中指研讨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房地产企业权益拿地金额与面积TOP100榜单”显示,2021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金额为亿元,同比降低21.5%;TOP100企业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金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45.1%,与2020年同期相比降低8.9个百分点。
其中,碧桂园以1397亿元拿地金额、4017万平方米拿空中积夺得双料“第一”,万科、保利开展区分位列拿地金额榜及拿空中积榜的第二、三位。
值得留意的是,对比2020年,2021年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拿地金额同比增幅均超越100%;深圳地铁集团、武汉城建集团、越秀地产、厦门国贸的拿地金额同比增幅均超越50%。 剖析指出,央企国企信誉状况良好,开发形式追求稳健的运营战略,资金实力跟民企对比优势清楚。 克而瑞研讨中心表示,总体来看,央企国企可谓 “全年无休”,一直是土地市场“生力军”。
分阶段来看,依据CRIC统计,2021年,百强房企在首轮集中供地的拿地金额超越9200亿元,而在第二轮集中供地拿地金额骤减至3400亿元左右,降幅高达63%。 按企业类型来看,民企的降幅最大,央企国企在第二轮的拿地金额较第一轮降低 42%,民企的力度收缩幅度则高达83%。
详细而言,区域深耕型房企、规模房企在首轮集中供地表现较为积极,而第二轮、第三轮集中供地中不少民企选择“隐身”,国企和中央平台公司成为拿地的关键力气。
比如在深圳的首轮集中供地出让中,供应的宅地仅有6宗,却也还是吸引了超越20家房企介入。 当日竞争最剧烈的是西丽一可售型人才住房地块。 原本,市场估量该地块或大约率被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竞得,但最后变成万科特建发结合体与龙光的争夺战。 最终,经过超150轮举牌,历时近120分钟,该地块被龙光拿下,溢价率高达44.96%。
再如广州首批“两集中”出让土地于2021年4月26日至4月27日延续两天共六场集中拍卖中,成功成交总金额906亿元,共出让42宗土地,规模和热度可见一斑。 经过两天鏖战,已出现几个“地王”。
而就在第二轮集中供地中,依据克而瑞数据,民企的投资金额占比减半至25%,而剩余的75%则均由央企国企占据。 原本在首轮集中供地中,百强房企中民企拿地金额占比为52%,国企拿地金额占比48%,两者“平分春色”。
各地公共资源买卖中心和中信建投所列数据显示,中海地产全口径拿地金额达337.2亿元,共失掉13宗土地,成为第二轮集中供地拿地金额破费最多的企业,与中国铁建并列TOP50房企拿地数量第一。
依据中指研讨院数据统计,2021年,中海地产的拿地金额为1092亿元,拿空中积为632万平方米,触及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苏州、沈阳、重庆、广州、南京、深圳等。
自“三道红线”等金融监管政策出台,房企的融资现金流急剧收缩。 另一方面,2021年的第二轮集中供地中,各城市对拿地自有资金的审核增强,大幅优化了拿地门槛。
如2021年6月,东莞自然资源局、东莞住建局、东莞人社保证局等七部门结合发布《关于规范土地招拍挂竞买资历的公告》(试行)(以下简称《公告》)。
依据《公告》相关规则,房企在介入土拍前暂时成立的“马甲”公司将不具有参拍资历。
克而瑞研讨中心指出,随着融资、土拍政策继续趋紧,民企受影响水平远比央企国企清楚。
慎重拿地仍为主旋律
2022年1月17日,国度统计局发布2021年房地产全年数据。 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4.76万亿元,创 历史 新高,年度同比增长4.4%,但增速延续两年降低;房地产土地置办面积2.16亿平方米,同比下行15.5%;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降低11.4%,下半年以来累计增速延续6个月负增长,且降速不时扩展;2021年1月至11月的土地置办费(计入开发投资)同比微跌0.6%。
虽然土地置办面积出现负增长,但2021年土地成交价款(卖地支出)亿元,同比增长2.8%。 目前,土地成交增长,土地置办费坚持高位,而新开工面积降低,意味着少量地块尚未开发。
2022年1月7日,北京发布2022年首批集中供地出让公告,在全国率先开市,推出18宗土地,将于2022年2月中下旬集中成交。
短期来看,集中供地形式仍将延续,关于部分房企而言,资金压力犹如“悬顶之剑”。
依据中指研讨院数据,2021年,50家代表房企招拍挂权益金额占比均值为78.5%,较同期微降0.6个百分点,协作拿地力度基本坚持稳如泰山。 详细来看,与2020年同期相比,TOP11 30阵营企业拿地权益金额占比拟为稳如泰山;TOP10阵营企业拿地权益金额占比降低4.3个百分点;TOP31 50阵营企业拿地权益金额占比稍微有所上升。
克而瑞研讨中心亦以为,接上去,大部分民企仍应坚持慎重的态势,中央平台“托底”之下经过协作开发增储或是“良药”。
其进一步表示,房企投资力度的恢复仍需3至6个月的修复期。 关于少数房企来说,慎重的态度仍是未来投资的主旋律。 一方面,行业已步入“后规模”时代,为了冲规模而拿地的战略已显得不合时宜;另一方面,去杠杆大背景下,“促销售、抓回款”,保证现金流仍是企业第一要务,“先活下去才干活得好”。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讨中心首席研讨员李宇嘉亦表示,房地产靠新增供地、新房开发维持的高举高打的运转局面,正在面临片面触顶的态势,从住房供求相关、居民杠杆率、告别大拆大建等因历来看,未来或将面临下行的局面。
不过,李宇嘉以为,在此情境下还应看到,一方面,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保证性租赁住房筹建等存量盘活将部分对冲下滑;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向大城市、都市圈集中,住房的有效供需区域也末尾转向这些地域,并将随同公共服务均等化、寓居社区树立等,促启动业从投资向住房消费转型。
“莞六条”发威,连涨10个月的东莞楼市量价齐跌
东莞房子卖不动了?
东莞不动产注销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3月8日至14日这一周内,东莞市新建商品住宅网签290套,环比大幅增加45.1%。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月27日东莞更新楼市调控力度以来,一手住宅成交量已延续10天坚持在两位数水平。
制表:刘文杰
2月27日清晨,东莞发布《关于进一步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以下简称“莞六条”)。 3月15日,东莞市住建局官就“莞六条”启动政策解答,包括如何认定新政前的在途买卖有效,如何了解“新入户购置首套商品住房”等。
政策调控一经发布,效果旋即显现,原本处于节后上升形态的网签量末尾调头向下。 3月前两周,东莞一手住宅网签数继续降低,二手房买卖也逐渐增加。
“调控政策出台后,东莞楼市全体出现降温态势,成交量不时增加。 ”安居客研讨院分院长张波通知时代周报记者,更关键的是市场供应量清楚增加,部分项目推延入市,进一步加大了成交量降低的力度。
易居房地产研讨院总监严跃进以为,3月买卖数据的保守表现,不只是遭到调控政策影响,“此前信贷政策收紧,部分购房者或许会提早启动买卖。”
购房群繁华不再
东莞楼市清楚降温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外地购房者组成的微信群也繁华不再——在时代周报记者参与的一个购房群,半天时间里,聊天信息还不到30条。
偶然有人在群里提问:“如今东莞的房子究竟适不适宜入手啊?”以往热情招徕生意的中介不再热络搭话,有群友在半小时后才回应,“再看看吧,如今跌着,也或许是暂时的。”
中介过去那些“早买早赚,只涨不跌”的话不灵了。 安居客数据显示,东莞一手住宅自1月单价涨至元后堕入停滞形态,至今单价仍坚持在元的水平。
东莞的二手房相同遇冷。 截至3月16日,东莞二手房挂牌均价已下跌至元/平方米。 这是自2020年5月以来,东莞二手房挂牌均价初次出现降低。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东莞二手房挂牌均价下跌的区域集中在凤岗、厚街、大朗、石碣等。 其中,大朗降幅最大,环比降低3.14%。
这些区域也是此前房价涨幅较大的区域,均为临深区域。 2月25日,也就是“莞六条”出台前两天,石碣、大朗二手房区分以6.96%、6.48%涨幅领涨东莞。
“‘莞六条’多少影响购房热情,对外来买房客不太友好。 ”东莞房产中介李晖(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泄漏,临深各镇的购房客中,从深圳来的比拟多。
“莞六条”从调整商品住房限购年限、增强房地产金融控制等六方面启动调控。 依照3月15日东莞市住建局发布的“莞六条”政策解读,如居民家庭在东莞没有住房,但在深圳有住房且未结清住房存款,则在东莞买房首付比例不低于50%。
深圳购房需求将拉动东莞房价下跌
东莞房价曾延续涨了10个月。
2020年5月至今,外地的二手房挂牌均价从1.6万元涨至1.89万元,涨幅达18%。 这意味着,过去10个月里,东莞的二手房平均每平方米涨了近3000元。
东莞中原战略研讨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东莞新房库存为2.43万套,库存去化周期为3.6个月,超越七成镇街的去化周期低于4个月,库存去化周期创新低。 而CRIC中国地产决策咨询系统的数据显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去化周期基本持稳在11——12个月。
房子供不应求,开发商也全力“杀入”东莞圈地,高溢价竞拍频现。
1月19日,东莞麻涌南洲村地块吸引了近70家房企;1月22日,凤岗地块以单价元成交,溢价率近78%;3月16日,虎门一宗占地近10万平的商住地块,被房企以总价32亿元斩落,剔除配建和商业,折合可售楼面价元/㎡,一举刷新东莞楼面价记载。
“假设市场供应量常年坚持低位,成交量很难优化,但容易引发供需矛盾。 ”张波以为。
目前,东莞正着手处置土地供应缺乏疑问。
1月12日,东莞发布《关于印发东莞市土地储藏规划及方案的通知》,当中提到,2021年东莞估量供应商住地329.6万平方米,相比2020年东莞土拍出让的219万平商住地,多了110.6万平方米。
“莞六条”之后,东莞楼市会继续遇冷吗?
严跃进以为,东莞楼市降温的继续时期不会太长。 “由于深圳购房政策比拟紧,深圳购房需求还是会外溢到东莞,拉动东莞房价下跌。 ”
“保证市场供应量,并对房价启动有效监管,才干有利于市场的颠簸运转。 因此东莞后续市场变化取决于市场供求以及政策执行力度。 ”张波表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