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有9个美军基地…我不想我的国度沦为战场 他当场落泪 (菲律宾9个军事基地位置地图)
6月28日,友好共处五项准则宣布70周年纪念优惠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
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主席兰比诺在论坛三“从友好共处五项准则到构建人类命运独特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建兴盛环球”上示意,马科斯政府造成以后的中菲相关变得十分蹩脚,这其中美国表演了关键的角色。
“上世纪90年代,咱们赶走了美国人,撤除了他们在菲律宾的海军和空军基地。21世纪初,他们依据所谓的美菲增强防务协作协定,开局在菲律宾建新的军事基地,如今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参与到了9个。这对菲律宾来说是个很大的疑问。”兰比诺说。
他示意,随着南海形势的继续弛缓,“菲律宾曾经有人开局探讨,咱们的国度会出现抗争吗?我说我不知道,然而有9个美军基地在的话,菲律宾很或者会沦为战场。”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曾说,你们仔细的吗?你们真想让菲律宾沦为战场吗?作为一个菲律宾人,作为一个亚洲人,我不想我的国度沦为战场。”说到这里,兰比诺呜咽了,说完当场落泪。
兰比诺提到,他去年来华16次,这次是他往年第6次到来中国。如今菲律宾的干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都很反华,然而有明白的钻研显示,有很多菲律宾人是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
针对兰比诺的发言,外交部前副部长、前驻美国大使崔天凯说,中菲两国人民之间有很友好的感情,很好的协作基础和协作成绩。“假设没有外部权利的参与,中菲相关要比如今好得多,如今碰到的艰巨也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疑问,由于咱们有很多共识。”
崔天凯示意:“我置信,假设咱们能够扫除外部的搅扰,就能够逐渐克制如今的艰巨局面,让中菲相关回到一个肥壮开展、互利协作的轨道上。当然,这要依托咱们两国有志于此的一切人的独特致力。”
出国旅游,有哪些个国家是一定不能去的,去了就倒霉?
我来说说哪两个国家一定不能去的,去了不是倒霉这么简单,而是死亡。 那就是叙利亚以及阿富汗,去了大概率会被isis绑架或者被极端武装份子射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英国有一些所谓的“先进份子”前去叙利亚支援isis的“圣战”,男的现在不是死就是伤,女的很多被抓去当成生育工具,为这些组织创造下一代极端份子,永无宁日。
叙利亚的极端伊斯兰组织部队
这两个国家常年处于战乱,是极度危险的地区。 为此,我先介绍一下情况,大家都知道911是本拉登一手策划的,而本拉登本人就是阿富汗人,当年因为发动了这次恐怖袭击,美军直接派军占领阿富汗多年,直到前几年才陆续撤军。 在阿富汗境内有着号称“恐怖分子之祖”的塔利班组织,该组织常年形影不定,境内各地区都有观察点和游兵,擅长打游击战术。 一些好事的朋友以为自己没有任何组织性质,人家会放过你,当初西方有一个记者队打算去采访本拉登,中途被全灭了。 人家怀疑你是间谍,卧底来刺探情报,亦或者可以把你绑架勒索钱财都行。
阿富汗游击队
其次,去叙利亚的话,首都大马士革还稳定些,其他城邦乱得一团,各个军阀就像在打拉锯战一样,今天这个城市可能政府军占领,明天可能就失手了,在战场上,子弹可不长眼睛。 当然,如果你被网络段子忽悠去叙利亚打暑假工我倒是阻止不了你,只能是祝你吃鸡成功。
真实叙利亚的“吃鸡战场”
当然,其实整个中东地区常年都不太平,我建议能不去中东尽量不去,非要去的话,找一些安全的,如沙特,以色列这种国度,如果你非要去正在交战的地区,我觉得还是先写好遗言再去寻找刺激,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历史上教有名的探险家的故事
阿蒙森、斯科特、哥伦 布、尧茂书、余纯顺、张骞、郑和、徐霞客等探险家的故事。 阿蒙森的南极探险 1911年10月9日,挪威人路尔德·阿蒙森一行5人分乘4架学撬向南极点进发,每架雪橇用13只特别耐寒的爱斯基摩狗拉着。 他们在南极冰原行进时,保持30多千米每天的速度,以旺盛的精力战胜了高山、深谷、冰裂缝等艰难险阻,于1911年12月4日终于完成了向南极点的最后冲击,成为世界上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人。 斯科特的南极探险 1911年11月2日,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从南极洲的麦克默多海湾向内陆进发。 斯科特一行用摩托雪橇、西伯利亚矮种马和狗作为行军的动力。 但摩托雪撬不久就坏掉了,西伯利亚矮种马难以适应南极严酷的环境,狗也冻得受不了。 斯科特等人不得不自己拖着159千克重的雪橇在凹凸不平的冰原上奋力前进。 在经过疲惫不堪的昌途跋涉后,斯科特等5人终于在1912年1月17日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南极点。 在返回的路上,由于极度的疲劳和难忍的寒冷,尤其是遇上了南极可怕的暴风雪,他们相继悲惨地死去。 斯科特死后留下了重达16千克的地质标本和探险家的日记、照片等物品。 漂流长江第一人——尧茂书 在长江源头起伏险峻的通天河峡谷中,千万年来的寂静被一阵激越昂扬的四川号子打破了。 从长江上游冲下一只红色橡皮船,船的两舷闪着五个金灿灿的大字——“龙的传人号”。 一个身穿红色救生服的青年,手操双桨,严峻的目光注视着前面的激流,镇定自若地驾驽着橡皮船,在奔腾咆哮的江水中左突右奔,飞流直下。 两岸峡谷的回声,呼应着高昂、苍劲的号子,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叶轻舟在孤行,而像是千舟竞发…… 波激浪涌,历经沧桑的万里长江,在中华大地上奔流着四千万年了,它同古老的黄河一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乳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勇敢的子孙。 人们感谢长江,人们敬畏长江,人们歌颂长江……然而,千百年来,从未有人敢斗胆直下漂过长江。 长江是龙,是猛兽,它时疾时徐,洋洋洒洒6380千米;恶浪惊天,飞奔突泄,壮哉!危哉!难怪有人谈江色变。 但是中华民族从来不乏降龙伏虎的英雄,且看江中那位青年,桨破飞浪,舟碾激流,竞从长江源头漂流下来了。 此乃何许人也,敢冒此天险?敢破万古纪录? 他的名字叫尧茂书。 尧茂书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 茂书生长在长江边,自幼喜欢在激流中追波逐浪,对长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他对长江的认识步步深化。 他感到人们对长江了解的太少,他总想为长江做点什么…… 1979年尧茂书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树直己只身探险北极和漂流亚马孙河的报道后,对这位探险家的那种冒险开拓的勇敢精神钦佩不已。 就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漂流长江,探索长江! 尧茂书漂流长江的决心下定了。 他马上投入到漂流的准备工作中:掌握有关长江各段的地质、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的资料。 他决定于1985年8月中旬到达长江源头,开始万里长江的 漂流探险。 1985年6月12日10时,尧茂书穿过布满沼泽的草甸,越过雪峰山岗,在万里无人的高寒区进行五日五夜,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万里长江的源头。 6月20日下午4点多钟,茂书将两边写着“龙的传人号”五个大字的橡皮船推下了水。 第二天上午他们到达一个名叫桑地的峡谷。 经过三天两夜的漂流,行程375千米,他们在23日中午到达了长江源头地区的第一个小村镇——沱沱河沿,完成了漂流计划的第一阶段。 7月2日,尧茂书再次下水,独自一个向长江通天河段进行。 7月6日,他在途中休息后,又划船前进。 下午,继续漂流,他又设法闯过了烟障挂峡谷。 7月7日晚,他宿在江中的一个小洲上。 7月10日,他漂到七渡口。 渡口以下便是通天河的下游了。 江岸山峰并拢,江中峡谷险滩甚多,水势更大。 茂书的漂流更加危险和艰难了。 7月16日下午4时,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了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187千米的航程,到达了青海省玉树州的直门达。 7月23日上午10点47分,尧茂书告别了直门达,驶入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 这一天,尧茂书闯过了十几个激流峡谷险滩,晚上8时收船上岸,宿在一山崖上。 临睡前,他写下最后一天的漂流日记。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7月24日,我们的漂流勇士尧茂书,在漂流金沙江上游的通珈峡时,因水流太急而翻船身亡。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第一位乘龙的英雄,中华民族又一位忠诚勇敢的儿子,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龙”的骄傲,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尧茂书离开我们去了,他在万里长江中找到了他的归宿。 他就像万里长江冰川源头上最初融化的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为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世界……
有什麽探险故事请发给我,字数不要太多.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险家,他们的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经历更像一部系列剧(其中的一些,确实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这6位无畏的探险家,勇敢地面对一切,最终发现了地球上那些原来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有人与狮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胆量的话,你也去探险吧! ……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 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 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 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 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 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 间: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麦哲伦的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通过环球旅行来证明这个事实。 于是,证明地球形状这件事,就成了麦哲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怕的暴风雨几乎使他的船队覆没。 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饥。 3年过去了,只有5艘船胜利到达终点,就是这些船带回了第一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 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探险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时 间:1841年至1873年 对于苏格兰博士、传教士大卫·立文斯顿来说,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着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 他曾与狮子搏斗并差点失去一条手臂;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 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 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 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 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罗德·阿蒙森:到达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南极 时 间:1911年 在向北极航行的途中,罗德·阿蒙森突然决定前往南极。 因为他认为,比起考察已经被开发的土地,成为首先到达南极的人更“酷”。 “我将在那里战胜你!”阿蒙森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他的竞争者——正在前往南极途中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着雪橇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滑行。 事实证明,这简直是绝妙的主意。 因为,斯科特选择了小马做交通工具,结果糟透了,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 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个星期到达南极。 回答者:小雨石 - 试用期 一级 5-21 14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亚孟森征服了南极,从而两极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纪元。 一个月之后,他的英国对手,罗伯特-斯科特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点。 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为饥饿和严寒而牺牲,当时,他们离下一个供给站仅仅几英里的距离。 从此,斯科特成了一个传奇,一个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胜利者,亚孟森却为人们轻蔑、不屑。 同样的经历,却带来如此强烈的反差。 或许,这个现实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数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结局规律。 在下文中,挪威占星学家拉斯-维丁将就他们的出生盘对这两个传奇人物的生活、性格和成就加以分析和阐述。 斯科特的故事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和同行的四人悲伤而沮丧地站在南极大陆上。 他们已经在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行走了80天,只为了寻找亚孟森在一个月之前留下的帐篷。 里面有一封致给挪威国王的信笺,而斯科特曾经答应了亚孟森一定将信件带回。 后人提起这段故事的时候,都说,这封信将斯科特从一个南极考察者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信童。 斯科特一行五人起先准备了不少犬只和马匹,但由于无人精通狗拉雪橇,而马匹也很快在厚而冰冷死去,大多数的路程里,他们只能自己拖着沉重的雪橇前行。 到了三月中旬,当他们支起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帐篷的时候,人数已经减少到了三人。 曾经同行的体力最好的埃文斯因为营养不良和体力不支最先告别了队友。 而后,奥茨两脚的冻伤继续恶化,疼痛难忍使得他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他不想让自己拖累了队友,于是一天,他挣扎起身,拉开了帐篷,回身望了望同伴,说:“我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 ”从此便消失在茫茫暴风雪之中,后人也再也没有找到他的遗体。 然而,严重的体力不支和极度恶劣的天气还是夺走了剩下三人的生命。 在临终的时日里,斯科特一直坚持写信和记日记。 此刻,他已经远离了那些有关荣誉和成功的渴望,而成为这个探险队的领袖。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他的信件中,他始终没有悲观,而是记录着关于英勇、信念和壮烈的一切品质。 半年以后,人们找到了这个帐篷,发现了斯科特等三人的尸体还安详地躺在各自的睡袋里。 后来,人们用滑雪橇制成了十字架立在了他们的墓前。 波利比奥斯 波利比奥斯是一位希腊军人,对历史学的兴趣引导他加入到探险的行列之中。 在大约60岁的时候,他开始研究和撰写罗马帝国史。 波利比奥斯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亲眼目睹了他书中所描述的地方和事件。 例如,他经历了公元前146年北非迦太基城的毁灭。 波利比奥斯欲阐明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如何影响它周围国家的。 他并不只是依据自己的见解或其他人的著作。 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旅行,到了小亚细亚、埃及、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一路探究罗马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 他重视资料的收集,为以后的历史学家们如何从事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波利比奥斯没有去探测未知的地区,而是彻底调查了罗马帝国如何建立起来的实情。 波利比奥斯撰写的历史著作共40卷,其中只有5卷原著(他整套著作的写作计划)保存了下来。 但许多年来,其他各卷的部分篇章已被发现并重印。 左图:这幅出自罗马庞培城的壁画,展示了一座靠近海边的教堂。 波利比奥斯在航行途中一定常常看到这种景色。 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远征罗马途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是罗马历史上最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 为了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感受汉尼拔军队所面临的境况,波利比奥斯亲自作了一次旅行。 斐尔南·德·麦哲伦 死亡剥夺了斐尔南·德·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 1480年,他出生于葡萄牙。 在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之前,他曾花了几年工夫学习航海。 1519年9月,配备着约250名船员的5艘船启航了。 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 船队中有一艘船在阿根廷巴塔哥 尼亚海岸外,遇风暴失事。 接着麦哲伦手下的几名船长密谋 反对他。 有一艘船调头返航。 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左图:在这幅1650年的地图上,标有分隔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的麦哲伦海峡。 剩下的3艘船继续航行,通过一条将南美洲大陆和南端火地开的狭窄海峡。 这条海峡现称为麦哲伦海峡。 这3艘船在横渡太平洋时供应品短缺,但比这更糟糕的事接踵而至。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 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最后,一艘在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船长率领下的“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 一次环球航行终于宣告结束,但失去了它的率领者。 太平洋这一名称是斐尔南·德·麦哲伦起的[巴尔沃亚称它为“大南海”]。 远航队一驶过惊涛骇浪的麦哲伦海峡,便发现海面平静,风势稳定、平和,一路载送他们西行。 这正是麦哲伦所断定的和平之洋,即太平洋。 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 当斐尔南·德·麦哲伦在他史诗般的环球航行途中被人杀害后,胡安·塞巴斯安蒂安·德尔·卡诺接管了这支探险队。 左图:这幅世界地图绘于15世纪,当时德尔·卡诺尚未远航归来。 德尔·卡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西班牙水手。 当麦哲伦的探险队于1519年启航时,他担任5艘船中一艘船的船长,但他也是途中暴动的主谋之一。 德尔·卡诺后因未败露而幸免于难。 麦哲伦死后,德尔·卡诺面临着一个难题:出发时的250人只剩下了108人,这么少的人难以配备留下3艘船。 因此,德尔·卡诺决定烧掉一艘船,然后他们经香料群岛(即今马鲁古群岛—译注)回国。 另一艘“特里尼达特号”决定向东行驶,返回美洲。 德尔·卡诺他们最后只剩下18个人,于1522年9月回到家乡,这时距启程之日差不多已有3年时间。 尽管与麦哲伦一起有过一段可怕的经历,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于1526年再度出海航行,驶往香料岛。 这次远征的目的是运回值钱的香料,但运气不佳。 远征队队长在途中死亡,由德尔·卡诺接任。 但他自己也在途中去世。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