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2024年第1号洪水 在长江中下游构成 (长江2024禁渔期)

admin1 10个月前 (06-28) 阅读数 17 #财经

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信息,受继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等多条主流出现较大洪水环节。受上述来水影响,长江中下游支流水位极速下跌,九江站水位6月28日14时涨至20.00米(警戒水位20.00米),依据《全国重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则》,到达洪水编号规范。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6月28日正式颁布信息:“长江2024年第1号洪水”在长江中下游构成。估量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支流城陵矶以下河段将面临全线超警的情势,九江河段最大超警幅度约1.0米。


这两天哪里发洪水了

松花江发生2023年第1号洪水。

受上游来水影响,松花江下游干流佳木斯水文站8月7日20时水位已涨至警戒水位(79.30米),且仍在上涨。 依据水利部《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编号为“松花江2023年第1号洪水”。

截至8月8日20时,黑龙江省共有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穆棱河、阿什河、黄泥河、五虎林河7条河流超警戒水位0.05米至2.57米。

水利部要求相关地区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洪水预警,切实做好堤防巡查防守和险情抢护,提前转移受威胁区人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目前,水利部维持对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洪水防御Ⅲ级应急响应,共有3个工作组在吉林、黑龙江协助指导洪水防御工作。

洪水灾害的特点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水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洪水灾害易发生在下半年,我国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4—9月。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 洪水灾害与降水时空分布及地形有关。

世界上洪水灾害较重的地区多在大河两岸及沿海地区。 对于我国来说,洪涝一般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和山地少。 洪水灾害同气候变化一样,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由各种长短周期组成,使洪水灾害循环往复发生。

长江流域发大水为什么不能及时排向大海?

因三峡下游清江、汉江、洞庭湘江,鄱阳湖水系等流域汇入长江,且不可调控,安徽江西又多山地势高江面窄,近期这些水系全部下雨,同时汇入长江。 尤其江西全省巨量洪水经壶口涌入长江抬高江面,导致江汉平原江水流速放缓,流入大于流出。

三峡只能调控宜昌上游的流量,近期普遍降雨的鄂西清江、洞庭湘江、鄱阳湖等水系,三峡无能为力。 武汉的汛情主要因下游洪水占用和抬升江面排不出去所致。 江西放晴,武汉无恙。

要一劳永逸,则可把鄱阳湖水经赣江引入韶关珠江水系,在桃江和浈江分水岭附近建个大型水库,水库既连通桃江也连通浈江,长江汛期用泵站抽赣江水入库开浈江闸汇入珠江,珠江汛情则抽浈江水入库开桃江闸经赣江汇入长江。 第二方案就是在湖口至南京段修一条泄洪道,平时可以是公园、农田、湖泊、公路,不得建住宅,汛期当上游警戒水位时,泄洪道则开始淹水,釆取自然泄洪,不用泵,缺点是建设难度大。

这是个令人揪心的问题。

作为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也是我国最大和最长的河流,这里不仅在 历史 上孕育了极其璀璨的文明;数千年来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水资源,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源头;其数千公里河道更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连接起了我国最繁荣的经济带。

但这条孕育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却也在不断地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98年洪水,成为所有中华儿女最刻骨铭心的回忆。

而当前,愈演愈烈的长江洪水再度让亿万同胞胆战心惊。

我们都知道长江之所以频发洪水,直接原因就是长江洪水无法及时排入东海,河水的不断汇集是长江水位不断上涨并严重威胁两岸人民的重要原因。

那么,为何长江洪水不能及时排向东海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河水落差太小

长江下游水位落差太小,是长江下游一再出现洪水险情的直接原因。

虽然长达6300多公里的长江落差高达6600米,平均每百公里的落差也达到了84.4米,但宜宾以上3300多公里的上游落差就高达6200米,这意味着中下游的长江水流极其平缓。

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分界线,即江西九江市湖口县的海拔只有68米,这意味着长达938公里的长江下游总落差只有几十米!

如此平缓的水流,自然极其容易导致洪水淤积、水流不畅。

2、入海口太少

长江下游排水不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入海口太少。

我们从长江流域图可以看出,长江中入海口附近的流域宽度很窄,这极其容易导致河水的猛烈淤积。

而在长达6300多公里的长江,有岷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等诸多支流汇入,其水量的叠加效应是极其可怕的。

事实上黄河等河流也有同样的问题,淮河甚至没有入海口,当所有河水都涌向干流时,其水位不断升高的结果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珠江等多河道入海的情况就不容易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

3、降水太集中

三哥不断作死时,很多人提议截断雅鲁藏布江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但问题是恒河水量尤其是汛期水量主要来自于降水补给,来自上游的冰川融水对于总径流量来说微乎其微。

长江也是一样的道理,长江中下游之所以洪水频发,根源在于气候影响。

由于锋面气旋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季节性移动,长江流域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都会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这就是梅雨时节。 而随着锋面气旋的缓慢移动,长江中下游的支流都会陆续迎来汛期,长江也会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形成集中性的洪涝灾害。

4、人为破坏太严重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愈演愈烈,除了一系列自然因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为原因。

规模宏大的西部大开发,在给广大西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西部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而西部地区是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源头,这就首先导致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

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直接结果就是长江含沙量的大量增加。 而在下游水流极其平缓的情况下,泥沙的大量淤积必然导致河床的不断升高与通江湖泊的容量骤减。

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开发强度也越来越大,填湖造田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使得长江流域的泄洪湖泊越来越少,当洪峰来临时,水位必然是不断升高。

三峡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对于调蓄洪水自然有着巨大的作用,其创造的 社会 效益也非常可观,而且通过对长江泥沙的阻拦,下游泥沙淤积的速度也大为放缓。

但如同雅鲁藏布江的困局一样,三峡再厉害,它的位置也是在中游,即便它能拦住中游以上的洪峰,对于三峡以下的下游地区,尤其是因持续降水而导致的洪涝灾害,三峡注定是无能为力的,毕竟水不能倒流。

虽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稠密,人地关系极度紧张是客观事实,但如果仍然不重视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长江的洪涝灾害只能越来越恐怖,届时我们承受的灾难也必将越来越可怕。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长江流域发大水,为何不能及时排向大海?

最近,长江干流暴涨,给长江沿岸地区造成非常大的防汛压力。 进入汛期以来,长江干流的水位和流量快速增长。 7月3日,镇江辖区高潮水位已达7.10米,首超警戒水位(7.0米),大通流量m /s。 7月4日,高潮水位就上涨到了7.34米,大通流量达 m /s。

简单来说,长江上的水,很着急,急着要奔向大海,谁要是拦着路,就直接淹过去然后冲向大海。

有朋友想问了,为何长江的洪水不能快速奔向大海,给人们造成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的威胁?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长江流域状态,便于洪水汇集。

长江从西向东流,一路吸收了岷江、赤水、沱江、嘉陵江,乌江、汉江、雅砻江、湘江、沅江、赣江和清江等诸多支流的水量。 南北方向支流同时汇集到长江来,这种集中式水系状态,是最容易造成洪灾的。

2,长江流域降雨集中,长江泄洪能力有限。

长江上游受到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双重影响,降雨量本身就比较多。 关键是,长江每年的降雨量一半集中在七八月份。 如此集中的水量汇集,让长江干流承受巨大压力。 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在宜昌,海拔仅有60到100米,中下游分界点芜湖,海拔更是只有十几米。 在数千里的干流上,水位落差只有100米不到,自然泄洪能力很受限制了。

3,长江流域开发较多,人口产业密集。

长江流域从宋朝开始,农业开发越来越大。 原本的八百里洞庭湖,如今几乎是洞庭河,原来的千湖之城武汉,水域面积也大大下降。 鄱阳湖也有类似情况。 这些湖泊具有很好的蓄洪作用,但是都被填作耕地。 并且,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具有最大规模的城市群和人口密集地。 正是因为长江沿岸有巨大的财富,人们才格外重视长江洪水。

4,大量维护造田、泥沙淤积等现象,让洪水无路可走。

人类活动的频繁,不仅让长江沿岸损失了大量的湖泊和河道,更多的湿地也被开发和硬化,长江的水域面积减少的太快了。 再加上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很容易淤积起来让河道变得更浅更窄。 这样天灾人祸双重作用下,长江的洪水无路可走,只能从人类和城市的头顶夺路而走。

5,长江支流水利建设滞后,蓄洪能力不足。

解决长江洪水问题,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水利设施建设。 如果长江各大支流兴建更多的水库进行蓄洪,长江干流的流量有可能大大缓解,长江的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 同时,长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也要加强,毕竟,泥沙淤积也是造成洪水的重要原因。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我们的黄金水道,同时,长江会发脾气淹没城市和农村。

善待长江,就是善待自己。

最近长江洪水灾情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由于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流域持续降雨,在7月2日长江2020年的第1号洪水已经形成,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四省水位都大大超过了警戒水位。

(洪水已经倒灌进入武汉市)

(不仅是武汉市,就连鄱阳湖也出现了长江水倒灌的情况,湖口站水位21.81米,超警界水位2.31米)

(洞庭湖也已出现倒灌,7月11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II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这也是2010年以来江西首次启动该响应)

本次洪水之所以如此汹汹,是由于长江流域遭受了持续的强降雨袭击,导致长江水位持续暴涨。

在此先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流域?

流域是指一条河流的集水区,例如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内所有的降水先流入长江的各个支流,再通过各个支流会汇集到长江主河道。

(长江流域地图,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降水,除了蒸发以及被植物、动物获取以外,其他的降水全部都会汇集到长江主干道,再由长江排入大海)

在日常情况下,长江主干道是可以顺利代谢本流域内的所有降水的。 但是当碰到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或者百年一遇的强降水时,长江主干道的宽度和深度就无法容纳过多的降水。

(进入七月份以来,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说的直白一点,长江主干道就是一条很粗的下水管,你平时往里面倒一盆水,这条下水管可以轻松地把水排掉。

不过就算这条下水管很粗,排水能力很强,但它的排水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你一次性倒五盆水,就超过了它的排水能力,水就会漫出来。

所以说在遇到强降雨时,大量的降水涌入长江主干道,超出了长江了承载能力,江水就要漫出河道,这便是洪水。

(长江洪水漫过两岸堤坝)

其实在自然界中,洪水是很常见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人类而言,这就是一种自然灾害。 因为人类文明和城市基本都是沿河而建,遇到洪水就会淹没城市,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对于长江洪灾,建国后一直在不断治理,尤其是在三峡大坝完工之后,长江发生全流域洪水的几率大大降低,因为三峡工程可以最大限度的化解来自长江中上游的洪峰。

然而这次强降雨是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在三峡工程的管辖范围内,因此形成了供水。

总的来讲,洪水的形成是由于降水太多太突然,而长江河道的宽度和深度是固定,无法承受过多的降水,导致江水漫过大堤,形成洪灾。

首先,2020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进入7月以来,各地洪水频发,特别是长江流域一带,四川,重庆,湖北,江西,连降大到暴雨,这几天更是一直在下,长江有些河流或者支流的警戒水位甚至超过了1998年特大洪水的水位,特别是湖北和江西,更是拉响洪水一级响应警报!

为什么长江流域的水不能及时的排向大海呢,就是因为下的雨太大,持续时间长,水太多,洪水从上游的各个支流不断的汇入长江,水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流向大海的水跑不赢流进长江的水,而且湖北江西地势平坦,从上游四川重庆汹涌来的水在湖北速度会放缓,上游水多了,三峡大坝就得开闸放水,还得保证大坝和上中下游所有群众的安全,提前预警,做好安全措施,有备无患,人定胜天!

江水流入大海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自2020年夏季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形成了强降雨天气,短时间内如此多的降雨量想要及时汇入长江自然便会存在问题。 并且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地势有高有低,在遭遇长时间的强降雨时,雨水很容易在地势低的地方汇聚起来,造成涨水的现象。

同时,长江的水流量有限,当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很有可能溢过堤坝,淹没农田和村庄。 在7月11日,江西省鄱阳县就因为一段120米长的圩堤决口,导致几十万亩农田淹没,受灾人口达几百万。

长江流域地区两个最重要的湖泊就是洞庭湖和鄱阳湖,分别位于湖南和江西,这两个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吞吐一定水量,起到调节长江中下游水位的功能。 然而,今年降雨量异常迅猛,鄱阳湖的水位也已经超过了警戒水位,水位突破1998年的 历史 极限。

整个长江的长度约为6280千米,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覆盖区域如此之大,在多个地区遭遇强降水的情况下,一时间内依赖长江将洪水汇入大海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降雨量超出了长江河道的最大流量。 。 。

就跟你突然往你家卫生间洗手盆里倒一大桶水下去是一样的,洗手盆的泄水管道不够粗,所以洗手盆里会装一盆水。 然后才慢慢的流下去。

1. 离开长江出海口东海路程还很远,

2. 下游缺乏级梯级地形快速排水,

3. 地形限制无法挖运河从东面入海。

比如上海的黄浦江早年就在腰部浦东侧向东面大海方向开挖出大治河和川杨河两条笔直的人工运河,汛期可不经过长江而直接开启水闸排入东海。

长江还是那条长江,大水为何不能排入大海?有五个原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黄河孕育了神州大地,造福中华民族几千年,成就了中华民族现如今的辉煌面貌。

长江发源于具有“世界屋脊”美称的唐古拉山脉,全长6300余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东于崇明岛注入东海。 长江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经过约2亿年的变化形成了今日的水系结构,流经我国多个省市和自治区,流域面积高达18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水量组成部分之一,具有 “水能宝库” 之称。

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然而在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之时也给中华儿女带来了诸多灾难,甚至将不计其数的中华儿女卷入滔滔江水之中。 如今7月,又到了长江水洪灾泛滥的季节,尤其自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多地发生多轮强降雨,造成南方多地屋毁人亡,受洪涝灾害十分严重。 而据江水利委员会预测声称,未来两天长江中下游各个干流主要控制站洪水监控点将进入 历史 上洪峰水位前列。

长江东入海,然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都要饱受洪水折磨,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洪水泛滥的程度更加严重,既然是东入海,那么长江流域发大水时为什么不能及时排向大海呢?

一、 夏季暴雨集中且频繁

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从东部海洋携带的水分十分丰裕,降水量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长江流域,季风性极其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加上大陆气团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极易出现暴雨。

据相关数据统计,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可高达1100毫米,光夏季降水量即战区全年降水量的85%,而隶属长江流域的不同地区降水量不同。 强降雨加上河流枝干多而复杂,暴雨过后从不同地方汇入长江,导致长江水位迅速上升,然而长江长度位居世界第三,河水流经路途遥远,所以流入大海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水含沙量高

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流经高原、山地,流经的中国第一阶梯海拔高度约3500—5000米,

地势挺拔陡峭,水流湍急。 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而气温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流经的高山地段因土层薄弱,夏季逢暴雨易导致山体滑坡或大雨将坡地泥土直接冲刷入江,造成长江含沙量高。 本来生态环境就脆弱、地势陡峭而土层薄的上游地区加上近年的认为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劣,被雨水携带入江的泥沙更多了。

三、 中下游地势平缓,泥沙沉淀

长江下游地区主要是丘陵或平原,地势低矮平缓。 由于长江地势东高西低,落差十分大,上游地势可谓是“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水速堪称”千里江陵一日还“;然而下游地势却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此可见长江之水上下游水速落差非常之大。

地势悬殊造成的水速落差,使得长江上游携带的大部分泥沙在下游沉淀,导致下游河床、河底抬高,从而进一步导致河水漫过河岸形成洪涝灾害。 下游泥沙的堆积也会进一步导致河水水流速度变慢,从而引起下游洪水灾害恶性循环。

四、 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长江中下游其实有很多湖泊,其中洞庭湖、鄱阳湖等对其影响巨大。 湖泊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不仅能够满足附近居民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等功能,对于河流具有调节作用调蓄作用,其面积与调蓄能力成正比。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位于长江流域的各大湖泊均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尤其是位于长江下游地段的鄱阳湖,由于填湖造陆等经济项目的开发,加上泥沙的堆积,鄱阳湖面积正在以惊人速度缩小。 鄱阳湖承5河通长江,是5河入江的重要“中转站”,但由于面积在不断缩小,其蓄水能力已经大大减弱,对长江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弱。

五、 入海口变狭窄

长江于崇明岛入东海,受岛屿地势影响入海口本来就不大,加上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于入海口,使入海口宽度不断缩小。

综上所述,长江虽有入海口,但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严重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矛盾突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越来越泛滥。 人类取之于大自然,就应该敬畏自然,在经济发展之时更加注重保护自然,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而不予以回馈,大自然也会给人类教训的。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一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的湖北段地势平坦,容易积水,洪水经长江下游往上海排泄不及时, 历史 上是年年修年年漏,可否向北开挖一条排洪时令河,延南水北调中线以东,20公里建设一个蓄水湖,经过河南的信阳,驻马店,周口,开封,安阳,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沿途串联50余条河流,让引水延串河向东自然流淌,这条运河要宽,要深,还要可以开展 旅游 航运,流量要大,要把多余的长江水分储到缺水的中原和华北,

关于长江的资料

长 江 洪 水 第一节 概 述 一、自然地理情况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北麓,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 江源为沱沱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区),横跨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在上海汇入东海。 长江全长6300余km,为我国第一大江河,也是世界最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约为180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 长江流域形状呈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形,其地势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 长江干流河道,按河道特征及流域地形,划分为上、中、下游。 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km,流域面积100万km2。 宜昌至江西湖口称中游,长950多km,流域面积68万km2,其中枝城至城陵矶河段,通称荆江,长约340km,其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调弦口已于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与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汇合后,再在岳阳城陵矶汇入长江干流。 长江经城陵矶后折向东北,到达武汉时有汉江汇入,再向东流至湖口又接纳鄱阳湖的赣、抚、信、饶、修等水系。 湖口至长江口称下游,长938km,流域面积约12万km2。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防汛的重点地区。 长江流域主要河流及水文站点分布图见图2-1。 长江流域已建大型水库约109座,总库容867亿m3,其中三峡以上12座,总库容81.8亿m3;中型水库929座,总库容238亿m3,其中三峡以上为163座,总库容39.4亿m3。 二、气象水文特征 长江流域处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副热带地区,气候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偏南风, 冬季盛行偏北风,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及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长江洪水由暴雨形成,因此,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分布与暴雨一致,从洪水发生时间看,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 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汛期最早,一般为4~7月,其中澧水为4~8月;长江上游南岸乌江为5~9月;江北各支流包括金沙江及中游的汉江为6~10月;中下游干流因受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洪水的影响,汛期为5~10月;湘江、资水和鄱阳湖水系的主汛期为4~6月;沅、澧水与清江、乌江为5~7月;江北各支流及汉口以上干流为7~9月;大通站主汛期为6~8月。 在江北各主要支流及汉口以上干流主汛期内,一般又以7、8月两个月水量最大,洪峰出现机会也最多。 长江洪水以峰高量大为基本特征,各支流一次洪水过程一般在10天左右,干流因汇集支流洪水,尤其中下游经湖泊、河槽调蓄,一次洪水过程历时较长,上游屏山、宜昌在10~30天左右,中下游汉口、大通超过50天。 三、洪水类型 一般情况下,长江中下游洪水发生时间早于上游洪水,不易发生大范围的洪水遭遇,通常年份长江流域发生“区域型”暴雨洪水。 根据不同地区来水的组成情况可以确定为不同区 域型的洪水,如1935年长江中游澧水、汉江发生了特大洪水;1981年长江上游四川发生特大洪水;1983年汉江发生了特大洪水;199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洪水;1995年发生以鄱阳湖来水为主的洪水;1996年发生以洞庭湖来水为主的洪水。 如若天气反常,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后,在江湖底水过高的情况下,上游洪水接 踵而来,洪水过程重叠,干支流洪水反复遭遇,将造成峰高量大的“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均属于全流域型洪水。 第二节 暴雨洪水特点 一、暴雨特点 1998年汛期降雨有以下特点。 1.暴雨发生频繁 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 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仅7月11日间歇一天。 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共出现74个暴雨日,其中大暴雨为64天,占暴雨日总数的86%,特大暴雨日为18天,占暴雨日总数的24%。 2.暴雨笼罩面积大、范围广 6月23日,鄱阳湖、洞庭湖水系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到大暴雨,降雨大于50mm的笼罩面积达15.60万km2,跨及9条江河。 其次为7月22日两湖水系、陆水流域为一条东西向的强降雨带,降雨量级多为暴雨到大暴雨,笼罩面积为13.28万km2,横跨江西、湖南、湖北三省。 再次为6月18日发生在鄱阳湖水系的暴雨,笼罩面积为12.24万km2。 日降雨大于100mm的笼罩面积最大的为6月13日发生在两湖的大暴雨,笼罩面积为5.06万km2。 7月21日发生在乌江、洞庭湖、鄂东北的大暴雨,笼罩面积为3.41万km2,居第二, 跨及贵州、湖南、湖北三省。 3.暴雨中心稳定少动 � 6月11~26日强降雨带稳定维持在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滞留时间长达16天之久。 7月4~16 日强降雨带推移到长江上游广大地区,维持13天。 7月20~31日强降雨带又回到两湖水系,历时15天。 8月1~29日长江上游再次出现稳定的强降水,暴雨到大暴雨长时间笼罩在长江 上游及汉江流域,历时长达29天。 4.暴雨强度大、雨量集中 1998年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发生在7月19~25日,尤以20~22日三天为最大,暴雨中心湖南沅江的龙山县水田站三天日雨量均超过100mm,分别为214mm,339mm和102mm,累计达655 mm,成为1998年连续三天大暴雨之最。 同时在这次过程中,武汉市在7月20日20时~22日20时的48小时内,降雨量达到457mm,其中最大1小时降雨达95mm(21日6:05-7:05),造成武汉三镇的严重渍水。 5.雨带南北拉锯、上下游摆动明显 主汛期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 6月中下旬雨带主要在中下游地区,特 别是鄱阳湖、洞庭湖两湖水系;7月上半月,雨带推移到上游地区;7月下半月,雨带再次回 到中下游地区;8月份,雨带又被推移到上游地区,稳定到8月15日;8月16~18日,雨带又推到中下游及江南地区;8月19~25日又回到嘉岷流域及汉江;8月26~29日雨带再次推到中下游及江南。 二、洪水特点 1.洪水发生范围广 1998年长江流域上中游干流及鄱阳湖五河和洞庭湖四水均发生了较大洪水,长江中游干流多处主要站和支流发生超过实测记录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的洪水,波及范围广,是有实测记录 以来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全流域型洪水。 2.洪水发生时间早 1~3月份,长江中下游干流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水位,洞庭湖水系湘江和鄱阳湖水系赣江3月中旬的洪峰流量居全年最大。 3.洪峰次数多、洪水量级大 长江上游宜昌水文站洪峰流量发生8次超过m3/s的洪水过程,最大30天洪量约为百年一遇,6~8月洪水总量和最大60天洪量均超过1954年,中下游汉口站则接近1954年。 4.洪峰水位高,高水位持续时间长 长江中下游江段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水文(位)站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超过幅度达 0.55~1.25m,超过历史最高水位40多天,超过警戒水位时间长达57~94天。 洞庭湖和鄱 阳湖水系的大部分地区也普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两湖控制站城陵矶和湖口水文站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持续时间均长达29天。 5.洪水遭遇恶劣 1998年长江上中下游洪水和洞庭湖、鄱阳湖洪水发生恶劣遭遇。 6月中旬~7月下旬,两湖洪水叠加,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偏高, 8月份长江上游干流又连续发生多次洪水过程,特别是第六次洪水在向下游行进过程中,先与三峡区间、清江洪水相遇,又与洞庭湖沅江、澧水洪水碰头,经武汉江段时,与同期到达的汉江洪水又相遭遇,情形尤为恶劣。 干支流洪水多次遭遇、叠加组合成峰高量大的多峰型洪水过程,造成中下游干支流防汛形势异常严峻的局面。 第三节 暴雨洪水发展过程 一、降雨发展过程 1998年主汛期(6~8月),长江流域降雨为全流域型偏多,如图2-2所示,鄱阳湖饶、修、抚水和湖区,清江,洞庭湖澧水、资水、沅江,雅砻江下游等流域6~8月降雨量在1000mm以 上,澧水上游总降雨量超过2000mm。 与历年均值比较,长江上中游干流区偏多达6成,金沙江、乌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偏多4~5成,嘉陵江偏多3成,汉江区偏多1成,岷沱江及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多不到1成。 根据天气形势的转变和雨带分布特点,1998年主汛期长江降雨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6月11日~7月3日(中下游第一阶段梅雨期) 降雨集中在鄱阳湖水系的昌江、乐安河、信江、赣江吉安以下、抚河、锦江、潦河、修水和湖区以及洞庭湖水系的湘江湘潭以下、资水、沅江局地和湖区,降雨均在300mm以上。 降雨大于500mm的笼罩面积近9万km2,局部地区如江西信江的上清、弋阳、铁路坪站(铅山县)分别为1120mm、1032mm和1004mm,为本次梅雨中心雨量最大的三个站。 另外在三峡区间下段、清江及澧水部分地区也有一个大于300mm的区域,最大为清江的建始站440mm。 6月11日-7月3日大于300mm的笼罩面积为26.4万km2,详见图2-3。 2.7月4~15日(上游第一阶段集中降雨期) 此阶段主要降雨集中在长江上游及汉江上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基本无雨,详见图2-4。 3.7月16~31日(中下游第二阶段梅雨期) 从7月16日开始,雨带又重新回到了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江南地区,直到7月31日,为1998年的第二度梅雨期。 7月16~31日,乌江、沅江、澧水、武汉市、鄂东北和鄱阳湖水系的信江 、乐安河、抚河、修水等地相继出现大暴雨,这段时期累积雨量超过300mm的范围为17万多km2,400mm以上为6万多km2,并有三个大于500mm的雨区,三个区域的中心以湖南沅江的龙山县水田站1001mm为最大,其次为江西乐安河的婺源县三都站881mm,靖安县潦河的叶家站618mm,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