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9成后 海伦司拟赴新加坡第二上市 港股小酒馆第一股 (市值蒸发是亏损吗)

2021年成为“港股小酒馆第一股”的海伦司,当初追求在新加坡第二上市。

6月27日,海伦司颁布通告称,倡导以引见上市的形式在新交所主板第二上市,第二上市不会触及增发新股,公司曾经向新交所递交了上市放开。同日,海伦司第二上市方案已取得中国证监会备案,证监会国际协作司曾经向海伦司颁布了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

海伦司称,成功倡导第二上市,将使公司能够进入新加坡证券市场,开展公司在新加坡证券市场的位置,并进一步优化公司环球出名度,助力公司国际业务拓展,扩阔公司股东基础及未来筹资渠道。海伦司还示意,久远而言,第二上市无利于推行公司企业笼统,优化证券流动性。

实践上,自海伦司上市两年半以来,总市值曾经从上市首日的打破300亿港元收缩至28.35亿港元左右,市值蒸发超越9成。

当初,选用新加坡第二上市,面前也暗示着海伦司想要借此走出自身开展的困境。

转型走加盟形式

海伦司降生于2009年,是国际连锁小酒馆的代表。开创人徐炳忠最早在北京五道口开了第一家店。定位“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平台”,仰仗极致性价比,10元的超低多少钱,吸引力高校在校生等年轻消费个体,迅速起量,发明破亿元的年营收,2021年9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港股小酒馆第一股”。

上市之初,海伦司就曾示意,募集资金将关键用于开设新酒馆,以及人才梯队树立等,并估量,2021年至2023年,将新开近2000家门店。不过,受疫情等要素影响,2021年的海伦司盈余2.3亿元。上市不到一年,2022年的海伦司,一度封锁194家门店,盈余到达16.01亿元。

2023年3月,海伦司曾泄漏继续闭店方案,示意会丢弃掉一些或者短期之内是搀扶不过去的一些门店。2023年6月,海伦司选择开局转型,走轻资产运营路线,启动加盟形式——“嗨啤合伙人”方案,鼎力开展合伙人门店网络。

由于加盟门槛不高,业务开展很快。截至2024年3月28日,海伦司合伙人酒馆门店累计签约383家,其中已开门188家,门店规模直逼直营酒馆。

海伦司加盟合伙人门店形式,必定水平上对海伦司的业绩带来了侧面影响。2023年,海伦司支出同比降低22.49%至12.09亿元,然而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为1.8亿元。公司示意,支出缩小关键系公司向轻资产形式启动战略转型,被动调整直营门店网络,鼎力开展合伙人门店网络所致。

最后,海伦司推出的加盟店型为精品店、优品店和臻品店,门店面积在90~260平方米不等。去年9月,精品店店型更新,驳回托管协作形式,海伦司称该店型只要50万~70万元的前期投入,单日营收超千元即可盈利。去年12月18日,海伦司发表敞开对加盟店的毛利抽成,并将已抽毛利全数返还。

有餐饮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对话时示意,“海伦司把这一局部的利润放到了供应链上,对酒、原资料等货品加价了。”

曾指出,据公司财报,截至23年底,直营酒馆/特许协作酒馆区分为255/92家,23年区分净减398/22家,截至24年3月19日区分为236/84家。

该行估量,2024年嗨啤合伙人形式有望减速拓展。嗨啤合伙人酒馆单店平均日销为7000元,与直营及特许协作酒馆差距较小,但思考嗨啤合伙人酒馆面积较小,因此坪效更高。新形式下公司有望减速拓店并笼罩更宽广的下沉市场,品牌力有望继续强化。

不过,也有券商对海伦司转型抱有审慎态度。近期在研报中示意,2023年下半年以来,海伦司轻资产名目“嗨皮合伙人”已看到实质性推动,但加盟商盈利稳固性以及转型加盟形式对团体公司层面盈利的影响尚需时日观察。

借关店止损,向下沉市场寻增量

过去一两年,海伦司不时在忙着“自救”。2023年,海伦司成功扭亏为盈,在轻资产的加盟合伙人门店扩张之外,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大规模裁撤一二线市区直营门店,缩减原资料、人工和房租老本。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伦司领有总门店数479家,比2022年缩小了288家。截至2024年3月19日,海伦司的门店数为503家。而巅峰期,海伦司的门店数为854家。

其中,海伦司束手无策“砍掉”近七成的是直营门店。财报显示,2023年末,海伦司直营酒馆数量只剩下255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净封锁398家。截至2024年3月19日,直营酒馆降至236家。早期加盟的特许协作酒馆数从2021年的114家降低至84家。

关于大幅关店的要素,海伦司也在财报中示意,2023年,为了顺应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动,公司坚决向平台型公司、轻资产形式启动战略转型,被动调整存量门店网络,鼎力开展合伙人门店网络,以充沛调动社会优质资源,从新启动常年的市场规划。

关店象征着人员缩小、开销降低,在必定水平上给业绩带来过改善成果。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伦司自有员工675人、外包员工2104人;而上一年度,自有员工为1637人、外包员工为4029人。2023年的人力服务开销为2.99亿元,同比缩小70.2%。

与此同时,海伦司也在向下沉市场寻觅增量,缩小的门店数量在一二线市区比重更大。财报显示,海伦司2023年旗下领有的一线市区酒馆、二线市区酒馆和三线及以下市区酒馆数量区分由2022年末的80家、372家以及314家腰斩至38家、186家和252家。

而在下沉市场,海伦司还开启了“大排档+小酒馆”形式,开出“海伦司·越”店,在保管酒水菜单的同时参与烧烤类菜品。

回忆自2021年9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以来,海伦司港股市值相较上市之初已缩水过8成。特意是2023年3月以来,股价减速下挫。6月29日截至发稿,海伦司报2.24港元/股,市值28.35亿港元。

实践上,海伦司在海外开门的第一步就是,起步于西北亚的新加坡。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3月19日,海伦司在环球领有门店503家,散布在中国中原、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其中500家位于中国中原。

当初,随同着海伦司选用去新加坡二次上市,香颂资本CEO沈萌近日有对媒体提出,这一举措或是由于其以后在香港市场体现不佳,须要开拓新的买卖市场,吸引新加坡的投资者介入二级市场买卖,为股价和买卖量注入更多生机。

沈萌有对媒体示意,“海伦司或者以为新加坡市场无时机,是由于以后局部家族办公室或高净值个体的财产治理业务转移到了新加坡,但能否无时机还有待测验。”(本文首发于媒体,作者|柳慷慨,编辑|房煜)


港币十元等于人民多少

9月10日,海伦司上市首日开盘涨16%,此前暗盘收涨逾6%;截至当日收盘,公司股价收报24.3港元,涨幅为22.91%,总市值约303亿港元。

据悉,海伦司的运营主体系成立于2009年的Helens小酒馆。 在现今国内庞大的小酒馆市场中,Helens小酒馆成立十多年来已开店近400家,并预计在2023年底将酒馆总数量增加至约2200家。

那么,作为“酒馆第一股”,海伦司是如何发展成一家连锁酒馆并最终成功上市的,其流量又能支撑自身走多久?

“酒馆第一股”

2009年,公司创始人徐炳忠在北京开了第一家Helens小酒馆,由于主打“亲民”的价格,Helens很快便在留学生中流传开来。 小有名气后,徐炳忠开始了进一步思考,小酒馆这种文化,受众不能仅局限于留学生群体,中国的年轻人未必不会喜欢。 他决定继续开店,将Helens发展成为一个国内连锁的小酒馆品牌。

几年后,Helens小酒馆开到了上海、天津、厦门、武汉等多个城市,酒馆数量超过了300家。

徐炳忠把自己的小酒馆定义为“年轻人自在的聚会空间”,目前酒馆主要的消费群体是20岁-30岁的年轻人,其中不乏大学生群体、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小酌怡情的女性,亦或是社交场景匮乏的小镇青年。 且由于提供了一个小圈子聚会的场所,它还因此拥有了“夜间星巴克”的称呼。

2021年3月,海伦司递交招股书,向港交所发起冲刺;同年8月,公司通过了港交所聆讯;2021年9月,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连锁小酒馆。

从此前的认购结果来看,投资者似乎也想在这家小酒馆里喝至“微醺”。

根据披露的招股结果,海伦司将发售价格定为每股19.77港元,将通过港股IPO净融资25.13亿港元。

公告显示,本次公开发售阶段海伦司获30.8倍认购,分配至公开发售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4039.5万股,占发售股份总数的约30%;国际发售也同样有“人气”,获25.58倍超额认购,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9425.5万股,相当于发售股份总数的70%。

若参考2020年的净利润,海伦司本次的发行市盈率超300倍。 作为国内“酒馆第一股”,同行业未有港股上市公司,作为同为新消费赛道的九毛九、海底捞、泡泡玛特,这三家上市公司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79.4倍、108.7倍、94.8倍,相比之下,海伦司的这一市盈率仍远高于这三家公司。

讲“低价”故事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酒馆行业的总收入由2015年的约84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的约1179亿元,并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1839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的酒馆行业则呈现高度分散化的特点,主要由大量独立酒馆(指少于3间场所的酒馆)及少数连锁酒馆网络组成。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约有3.5万家酒馆,其中95%以上为独立酒馆;按2020年的收入计,中国酒馆行业前五大酒馆经营者的合计市场额占比约2.2%。

作为众多小酒馆中的一员,海伦司能发展成连锁酒馆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超高的性价比。

与国内其他连锁酒馆参与者胡桃里、贰麻酒馆、Perry’s 等不同,号称“十元小酒馆”的海伦司,其普通类的瓶装啤酒的售价10元/瓶以内;而作为对比,同行业的售价多集中在15-30元/瓶。

不过,海伦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以自有产品为主,外部产品为辅,其自有酒饮主要包括海伦司扎啤、海伦司精酿、海伦司果啤以及海伦司奶啤等,所以虽价格低于同行,但毛利率实际上仍比较高。

报告期内,公司从自有酒饮获取的销售收益占总酒饮收益的比例分别为68.4%、64.2%、69.8%;同时,自有酒饮的毛利率分别高达71.4%、75.3%、78.4%,远高于其他第三方酒饮。

或许因看好这种模式,资本选择了与这家连锁小酒馆“牵手”。 就在递交招股书的前一个月,公司刚刚完成了一轮融资,这也是其自2009年成立以来唯一的一轮融资。 天眼查信息显示,2021年2月,海伦司得到了3300万美元的融资,黑蚁资本领投、中金公司跟投,其中中金公司还系公司本次上市的独家保荐机构。

同时,公司也轻松地向港交所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5.65亿元、8.18亿元,收入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的增长;对应净利润分别为973.4万元、7913.6万元、7007.2万元,报告期内已实现了盈利。

能火多久?

不过,公司在2020年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却出现了下滑。

记者了解到,海伦司当年的各项费用均有所增加,尤其是人力成本这一项,由2019年的9227.1万元上升至2020年的1.79亿元。 这一原因主要系公司近年来保持着较快的开店速度,员工数量、相应的雇员福利及人力成本支出也随之上升。

但这并不影响其扩张的决心。

招股书透露,在目前已开店近400家的情况下,海伦司表示“预计于2021年全年实现新开酒馆约400家,至2023年底将酒馆总数量增加至约2200家”。 此次赴港上市,公司也计划募集资金用于持续扩张酒馆网络、持续投入基础能力建设、及强化品牌形象及客户认知等的建设。

国信证券认为,“海伦司在经济型酒馆行业的先发地位已经带来规模优势,其他完全照搬商业模式可行性不高(物业限制、初期投入会更大)。 其次,企业的软实力(人才培训体系、企业文化等)的作用不应被轻视,海伦司内部拥有完善的人才晋升体系以及清晰文化内核,这是目前行业其他玩家所不具有的”。

据悉,海伦司采取的是单店模型,由于酒饮定价便宜加之租金、人工、折旧等固定成本较泛餐饮同业更有优势,漆单店投入成本较低,更容易达到盈亏平衡点;且高标准化率、低运营难度也使得海伦司有着较强的扩张属性。

另一边,在酒馆行业普遍存在准入门槛较低的情况之下,公司又该如何构建自身的“护城河”?

“酒馆是一个全新的业态,其主要消费人群是新生代、白领小资,以及一些外国群体。 从整个场景的创新、到出品的品质、再到品牌的调性、包括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客户粘性的提升,这五个方面决定了这种酒馆这种模式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记者表示。

酒类营销专家蔡学飞认为,海伦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年轻潮文化,而且其也是一种新兴的夜间年轻消费文化的领导者。

蔡学飞表示,“它现在主打的是超高性价比,以及年轻人社交,我觉得这两个方向是它的优势,也是其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强化的一个方面。 只要把这两点做好了,即把这个消费场景目标消费人群与自营产品做好,那么这种模式实际上还是有很大优势”。

这家公司被“喝”到上市!市值超300亿港元,“夜间星巴克”能火多久?请问10元港币可以换多少钱人民币? - : 按照今天的当天银行兑换价格表,10元港币可以兑换9.8元人民币.望采讷.10港币=多少人民币? - : 10 港币 = 8.4355 人民币10元港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全部 全部答案 2018-08-14 17:52:52 10港元=8.213人民币元1人民币元=1.2176港元提示:汇率并不是每天都一样的,会根据国际行情实时变化.“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10港元人民币是多少? : 100港币兑换人民币货币现汇买入价现钞买入价卖出价时间港币(HKD)78.7578.1179.-11-0714:41:02如果是现钞,用现钞买入价,可兑换:10*78.11/100=7.811元人民币如果是现汇(汇票等),用现汇买入价,可兑换:10*78.75/100=7.875元人民币汇率根据货币供求情况经常在变,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10港币等于多少元人民币: 10港币等于10.2623人民币10元港币相当于人民币多少 - : 10港币=8.981元人民币,这是最新汇率.10元港币可以对换多少人民币 - : 货币兑换10港元=8.3056人民币元 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更新时间:2018-01-04 22:5510元港币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 : 货币兑换10港币=7.9014人民币元 兑换为转换 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更新时间:2014-03-17 12:40 外币换人民币的 看最新现钞买入价 根据当日最新外汇牌率,100外币可兑换人民币:(现钞买入价) 公式为:(外币÷...10元人民币=多少港币 - : 10人民币元=12.772港币 以上按照3013.12.11的汇率算港币10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 : 1港币=0.8776元人民币.所以是8块7毛

每瓶涨近两毛,“决不涨价”的海伦司变了?

“低价”、“年轻人喝出来的酒馆第一股”,是海伦司身上深深的烙印,也是这家公司可以快速崛起的根基。

但当下的海伦司,似乎正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一向以低价为核心的海伦司,开始涨价了。 10月27日海伦司宣布,自有酒品和第三方酒品,每瓶分别涨价0.09元至0.4元不等。 虽然涨价幅度并不高,但也反映出其为了利润率,开始在以低价为核心的战略上做出了让步。

这背后原因不难理解,海伦司为了完成2023年底酒馆总量增加至约2200家的目标,近几年疯狂开店,其中绝大部分还是自营店。 这就导致公司的人力成本占比持续上升,利润端承压严重。

毕竟,自营门店虽然能大幅度带动收入增长,但同时也要承担庞大的费用支出。 一旦费用管控不到位,企业就会陷入亏损的边缘。

海底捞是最好的例子。 2019年年底,海底捞选择逆势扩张,一年就开了437家店,但激进扩张并未取得成效,翻台率的下滑导致利润率大幅跳水。 去年以来,海底捞一直在亏损的边缘线挣扎。

但海伦司的酒馆故事还是要继续讲下去。 只是,小酒馆越开越多,年轻人似乎有点不够用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酒馆能否把故事讲好,还值得长期观察。

一纸道歉信,就为了每/瓶涨价0.19元?

10月27日,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针对旗下个别产品,每瓶分别涨价0.09元至0.4元不等。

同时,公司发布了一封“致歉信”,态度十分诚恳。 表示涨价是由于近期原材料、包装、物流等成本的上涨,预计本次涨价会给用户每人的消费带来1元左右的负担。

可能有人会疑惑,一瓶酒仅仅涨价几分、几毛,不至于让公司专门发布通告致歉吧?

事实上,对于海伦司来讲,价格就是公司的“生命线”。 毕竟,海伦司之所以能够崛起,其核心原因在于其产品质量不俗的同时,卖得足够便宜。

例如,2018年12月,海伦司所有小啤酒从十几元/瓶降价到10元/瓶;2019年6月,科罗娜、百威的价格从10元/瓶降价到9.8元/瓶,海伦司系列啤酒降至7.8元/瓶;2021年3月,1664从12.9元/瓶降价至9.8元/瓶。

正是由于海伦司把平价策略当成核心战略之一,2018年至2020年公司收入从1.15亿元,暴涨至8.18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166.9%,迅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小酒馆,也难怪公司对价格这么敏感。

话说回来,既然价格是海伦司的生命线,为什么就连每瓶几分、几毛都要涨价呢?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公司的利润端持续承压,有较大盈利压力。

从利润数据上来看,海伦司上半年总体是亏损的。 数据显示,海伦司2021年上半年亏损2483.6万元,其中一季度亏损7633.2万元,二季度盈利5149.6万元对应的净利润率10.3%。

一季度虽然亏损,但核心原因是上市导致费用大增所致。 而二季度的经营业绩则能更客观地反应公司真实经营情况。 应该怎么看待10.3%净利润率这个数据呢?

对比往年数据,2020年、2019年海伦司的净利润率分别为8.6%、14%。 可以发现,2021年上半年相比起2020年,净利润率有所上升,但对比2019年的水平却仍处于较低位置。 在今年上半年疫情基本消退的情况下,10.3%的净利润率说明盈利端是存在一定压力的。

但净利率的承压,核心原因似乎并不是原材料涨价引起的。 从毛收益率水平上看,海伦司自有酒的毛收益率从2020年中报的76.6%,增长至2021年中报的81.8%;第三方酒的毛收益率从52.7%,增长至2021年中报的53.8%。 两者的毛利率都是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海伦司对上游都具有很好的议价权。

而且随着海伦司的小酒馆越开越多,其议价能力就会越强。说白了,原材料涨价可能并不是推动其涨价的真正原因,那么海伦司涨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野蛮扩张是一把“双刃剑”

真正原因是,海伦司开店开得太快了,在经营效率跟不上的情况下,导致利润端承压。

从过去几年看,海伦司将酒水、小吃标准化后,开启了疯狂的扩张模式。

体现在数据上,2018年至2020年海伦司小酒馆总数分别为162家、252家和351家,而到了2021年9月末,这个数据变成了584家。 更重要的是,扩张的自营酒馆占比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加盟酒馆占酒馆总数分别为51.9%、87.7%、96%

于海伦司而言,自营模式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公司可以充分享受店面增加,带来的经营业绩高速增长。 2021年上半年海伦司完成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但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 在享受营收高增长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费用支出,以及经营不善带来的巨大风险。

当下,海伦司面临的第一个风险就是费用支出在加大。 以员工薪酬为例,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伦司的员工薪酬为3.11亿元,占比收入35.7%;2020年员工薪酬为1.79亿元,占比收入21.9%;2019年员工薪酬为0.92亿元,占比收入16.3%。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海伦司的员工薪酬营收占比逐渐提高。 35.7%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数字,一旦营收不及预期,海伦司要承担如此大薪水支出,其实是相当于在扩张中走钢丝。

毕竟,激进扩张却惨淡收场的案例比比皆是。 餐饮界的明星企业海底捞也躲不过,过去每年以几百家门店的速度扩张,但随着翻台率却出现大幅下挫,以及不同地区之间门店盈利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2020年、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率分别只有1.08%、0.48%,处于亏损的边缘。

而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 Choice数据显示,海底捞更是从2021年初的85.75/股,跌到了19.96元/股,跌去了76.7%。

再回到海伦司,通过直营门店快速扩张,虽然给公司带来了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同时也拉低了整体利润率,且背后存在较大的“隐患”。 因此,公司终端产品要涨价,也就不难理解了。

海伦司,有酒但没有故事

从过去几年海伦司整体的经营数据看,无疑是成功的。 高速扩张虽然使其费用占比大增,但受益于产品定价能力提升,利润还是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针对未来,海伦司更是讲出了一个够性感的故事,吸引了大批量的投资者来捧场。

首先,海伦司把产品(各种酒和小食)和店面标准化后,具备了快速扩张的能力。 此外,根据海伦司招股书中数据,按2020年收入(8.18亿元)计算,公司在中国酒管行业排名第一,约占有1.1%的市场份额。

已经成为了龙头公司、整个行业又非常分散,加之小酒馆相较于餐饮业,其产品更容易标准化,海伦司似乎高速扩张的前景非常确定。

据海伦司招股说明书给出的扩张蓝图是,预计2021年新增门店约400家,2023年底酒馆总量增加至约2200家。 对应2020年底公司351家的门店数,2021年至2023年公司新开门店数量要再增加超过5倍。

这样的扩张速度,足以挑动所有投资者最敏感的神经。 所以,海伦司在港股发行价高达19.77港元/股,对应的市盈率接近300倍。

问题是,2021年至2023年,海伦司能否保持5倍的店面扩张,同时带来预期的收益呢?

读懂君觉得存在一定难度。 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自营为主的模式扩张太重,从过去三年海伦司扩张的节奏来看,已经出现了费用占比上升拉低利润率的情况。 一旦营收不及预期,利润端就会承压,扩张速度必然会减缓。

另一方面,海伦司客户群体是否如想象中的那么多。 要知道,哪怕海底捞面向14亿消费者,截止2020年底也仅仅只有1298家门店。 说白了,就是怕小酒馆越开越多,年轻人不够用了。

更重要的是,低价是海伦司的核心战略,今年已经通过提价来保持合理的利润率水平,指望公司产品持续提价是不现实的。 如果为了扩张而扩张,海底捞增收不增利就是前车之鉴。

站在当下看,海伦司无疑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但其给投资者编织的故事,完成起来似乎难度并不小。

海伦司和奈雪,必有一战

文/钟微 张霏 编辑/子夜 海伦司受资本热捧,跨界巨头争相涌入,小酒馆赛道的硝烟味又浓了不少。 今日,中国最大的连锁酒馆海伦司,正式以 9869 为股票代码在香港上市。 上市首日开盘以23.05港元高开16.59%,截至发稿,报于24.25港元/股,涨幅22.66%,总市值为302.33亿港元。 根据海伦司此前公告,海伦司股票发行价为19.77港元/股。 2009年成立之时,海伦司瞄准的是外国游客和留学生,围绕高校开店,但仅仅开了8家门店后,便遇到瓶颈。 2012年,海伦司决定转向,以低价定位,吸引更多国内的年轻大学生,门店大多设置在高校周边,门店小、成本低,这一定位也让海伦司能更快地进行规模化扩张。 上市前夕,海伦司的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它在2019年和2020年逆势开店,分别开出了93家和105家门店。 截止2021年3月31日,海伦司在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分布在90多个城市。 预计2021年全年新开400家,2023年底酒馆数量将增加至约2200家。 从招股书可看出,海伦司的收入增长和利润都很可观。 2018年-2020年,海伦司的营业收入由1.148亿元大幅增至5.648亿元、8.17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73.4万元、7913.6万元和7007.2万元。 2020年海伦司毛利率为66.82%。 国内酒馆行业高度分散,大多由独立酒馆构成,企业连锁化趋势较弱,作为市场份额第一的玩家,海伦司被认为更有希望整合行业、建立壁垒。 在向好的业绩与不错的发展前景下,海伦司的高估值在上市前夕引起了争议。 招股书显示,海伦司估值为258亿,而以2020年7007.2万元的净利润计算,其PE约为300倍,而可供参考的是,星巴克的PE约为48倍,奈雪的茶的PE约为195倍。 一位长期跟踪酒水行业的二级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表示,海伦司这个估值并不高,估值争议或许来自最近新经济股票市场行情不好,此前港股遭遇“破发潮”,奈雪的茶作为“新式茶饮第一股”、每日优鲜作为“生鲜第一股”等都接连开盘破发。 如今,开盘大涨的海伦司证明了酒馆生意的受欢迎程度。 资本也早就青睐这门生意,海伦司上市之际,连锁酒馆品牌猫员外宣布,已完成总额过亿元的Pre-A及A轮融资,更多的投资者开始涌入酒馆赛道。 小酒馆在国内已经变成争相追捧的风口。 除了该领域原有的玩家,越来越多的跨界玩家也加入了赛道。 其中,已经上市的新茶饮巨头奈雪的茶,开出了名为BlaBlaBar的奈雪酒屋。 其主打轻酒精的鸡尾酒,门店装修、酒瓶设计等方面,采用了较为少女、梦幻的风格,更偏向于吸引年轻的女性消费者。 奈雪已有在全国铺开酒屋的趋势。 据连线Insight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奈雪酒屋已进入北上广深,以及杭州、苏州、沈阳、武汉、厦门、福州等二线城市。 其中深圳现存门店最多,包括碧桂园喜悦里店、欢乐海岸城等4家门店。 目前,奈雪酒屋在全国依然在扩张,参考奈雪的茶的扩张速度,奈雪酒屋迈过摸索期后,也将加速开店,它与海伦司争夺的是同一批用户群,两者的战火已经燃起。 除了奈雪之外,海底捞也在北京三里屯3.3大厦店、望京新荟城店、华彩店三家门店中,推出晚市限时特调酒饮;凑凑火锅将北京的全国首店改造成了“火锅+酒”模式,在店内开辟出20平方米的酒吧专区,主打中式酒为基底的低度鸡尾酒,晚上还增加了现场演出。 咖啡品牌星巴克和Seesaw也都开始卖酒,在围攻之下,海伦司还能继续坐稳第一连锁酒馆的宝座吗? 与人们印象中热闹和混乱的酒吧、夜店不同,海伦司代表的是赛道中酒馆一类。 更偏向于低度酒的饮酒场景,内部环境并不混乱,相比酒吧、夜店,更适合年轻人聚会、玩 游戏 。 在投资人眼里,酒馆已经跃升为新兴消费热点。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创新的小酒馆和线下剧本杀都有很大机会,我们近期投了几个线下的小酒馆,每天都要排队一个小时才能拿到位置。 ” 海伦司的上市,也让人们看到酒馆的低价生意有利可图。 曾前往海伦司探店的消费者对连线Insight坦言,因为她是新用户,海伦司免费赠送6瓶啤酒,加之自己点了一杯可乐桶、花生米小食等,他们当时三人(两位男士、一位女士)一晚仅消费60多元,性价比极高。 她也提到,这家店位于大学城附近,即便当时还处在暑假,但过了晚上10点,这家店位置也全部坐满,并无空位。 海伦司以低价来拉客,促进了客流量的增加,又将二三线城市作为根据地,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店成本。 大多酒馆提供的酒品,制作速度较快,小食产品方面,服务人员仅需要完成简单的加热和上菜,省去员工的培养成本。 一位海伦司用户对连线Insight表示,海伦司门店配备的店员约3、4名,前台一名负责调酒,大厅一名负责在门口接待消费者,其余几位负责打扫卫生、撤空酒瓶等工作。 而且因为菜单里无油炸小吃,所以无需现场制作人员和后厨人员。 也因此,海伦司欢迎消费者点外卖配送到店。 与此同时,海伦司有大量自有品牌酒饮,通过第三方厂商直接生产拿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成本价较低。 以上种种,有利于海伦司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标准化制作,从而加速全国扩张。 海伦司上市了,但它拿到的市场份额并不高,行业依然处于群雄逐鹿的阶段。 小酒馆生意的参与者众多,按照不同业态可分为:以海伦司、贰麻酒馆为代表的音乐酒馆,或设置有现场驻唱,或以背景音乐为特色,且音量设置较大,以达到沉浸的效果;以北夫、优步劳为代表的啤酒酒馆,主打精酿啤酒;以星巴克、海底捞为代表的跨界餐饮头部品牌,在店内单独设置有饮酒专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对海伦司酒馆所在的中国16个城市的1720名消费者进行调研,海伦司的品牌知名度(以第一提及率统计)在所有酒馆中排名第一。 但小酒馆行业集中度较低,2020年海伦司的市场份额为1.1%,且排名前五名的酒馆加起来也仅为2.2%。 年轻人扎堆的酒馆行业,还大有可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资本涌入,也将加剧行业的竞争。 2019年,奈雪开始涉足酒水领域,在北京、深圳开设了三家奈雪酒屋。 2020年奈雪进一步在全国扩店,同年7月,其在武汉热门商圈楚河汉街新开了一家酒屋。 这里靠近大学城,附近有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十余个知名高校。 这也意味着奈雪正式进入海伦司的腹地。 得益于武汉拥有全国最多的大学生数量,海伦司在武汉的扩张之路十分顺遂,已开业的便高达47家。 连线Insight搜索发现,在奈雪酒屋武汉楚河汉街店附近6公里内,便有7家海伦司门店,距离最近的一家只有不到3公里的路程。 奈雪酒屋和海伦司的选址并不相同。 相比于奈雪入驻热门商圈、地段的选择,海伦司的大部分门店则锁定在大学周边,租金较低、门店较小。 奈雪酒屋主要售卖的是口味偏甜、酒精偏少的鸡尾酒和零酒精饮料,而海伦司将啤酒、可乐桶作为主要产品,鸡尾酒、洋酒等产品为辅。 在店内环境上,早期海伦司主打东南亚异域风情,并在近年来风格迭代,相继开启欧洲花园风格和爱丁堡风格店面装修,使用的酒瓶则是清一色的啤酒杯或高脚杯。 奈雪酒屋则截然不同,粉色和香槟色的配色,大面积的马赛克墙面,以及看起来像香水瓶、装饰品的酒杯设计,更偏向于梦幻少女风。 海伦司与奈雪酒屋的品牌调性并不相同,但它们要争夺的对象,却是同一批人群。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大学生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消费群体,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月均生活费也随之增加,月均生活费为1516元,预计2021年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年度消费规模约为7609亿元,消费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海伦司单品价格在8元-78元区间,奈雪酒屋则在50-100区间,在酒吧业态中,它们都算不上高消费。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鸡尾酒产品上,海伦司的产品均价也在44元左右,并不便宜。 两者的客单价也差距不大。 根据华安证券研究报告,海伦司客单价为70元,奈雪酒屋客单价则在90元,且奈雪酒屋与海伦司都不设最低消费。 对于消费者而言,大多会对某个品牌有所偏爱。 与此同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对价格较为敏感。 同样的消费水平,奈雪酒屋可能会分流一部分海伦司的消费者。 在性价比的基础上,酒馆业态也极其讲究社交与 娱乐 属性,少有单独的消费者成桌,消费者对音乐、灯光等整体氛围也较为看重,而这也是海伦司与奈雪酒屋所强调的。 NCBD发布的《2021中国小酒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61.5%的消费者去小酒馆是为了社交需要,58.6%的消费者是为了助兴。 与此同时,小酒馆消费者也看重氛围与酒本身,占比分别高达72.1%与68.5%;56.7%的消费者会比较在乎价格。 在海伦司,一边喝酒一边玩桌游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海伦司官方也十分鼓励这一点,其在抖音上开辟了“聚会 游戏 指南”的板块,内容为各种喝酒 游戏 教学。 在公众号,海伦司建立了社群,根据用户地理位置推荐“约酒圈”。 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何愚曾对媒体提到,他对海伦司的期待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行业,成就一个“夜间星巴克”的商业奇迹。 他认为海伦司的竞争力在于为用户提供了自由放松、毫无门槛的普世性社交空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就是品牌最大的护城河。 奈雪酒屋也在将门店打造成年轻人的聚会地。 其名字“BlaBlaBar”的来源,便是来源于网络用语,形容聊天停不下来的样子。 相比海伦司仅仅播放背景音乐,奈雪酒屋定位于音乐酒馆,晚上定点有驻唱表演,与此同时,上海的奈雪酒屋与笑果脱口秀进行了合作,不定期会有脱口秀表演。 目前,奈雪酒屋大部分聚集在一二线城市,而海伦司不同,截至21年7月末,海伦司门店已覆盖22个省份和83个城市,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分别为12%、68%、20%。 未来,随着两者的逐步扩张——奈雪酒屋逐渐下沉,海伦司为了提高客单价也会进入一二线城市,两者也会狭路相逢。 作为一个挑战者的角色,奈雪酒屋进入市场的时间比海伦司晚得多,但它也正好赶上了中国酒馆生意崛起的时间点。 两者对战、争夺市场,是必不可免的。 紧盯一块市场,海伦司与奈雪酒屋也会面临同样的考验——中国酒馆的生意没那么好做。 酒馆生意的同质化,导致了品牌辨识度极低。 这主要体现在品牌名称、店面装修和餐品结构没有特点。 如果将海伦司放入酒吧一条街中,它可能会淹没在以“英文”为名的店铺招牌中。 这也导致近些年海伦司明显开始升级店铺,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营销,提高品牌认知度。 相比之下,奈雪作为新式茶饮品牌打响了品牌,酒屋在客流上有一定优势,但不可忽略的是,此前奈雪的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口碑严重下滑,这些负面事件也无疑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奈雪酒屋的判断。 门店扩张,对品牌而言是最好的广告牌。 目前酒馆头部品牌还处于持续扩张的路上,相比奶茶行业动辄千家店铺,海伦司作为第一连锁品牌,目前的门店数量也仅有近400家。 而在今年2月,海伦司刚刚完成首笔融资近20亿元时,曾宣称2022年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店,2023年底酒馆数量将增加至约2200家。 截至2021年7月末,公司官网披露门店共计739家(含未开业)。 一位关注消费领域的一级投资人对连线Insight透露,海伦司想达到万家店的全国规模。 对此,上述关注酒水行业的二级投资人认为,这一目标很有可能实现,海伦司发展潜力很大。 比如2021年下半年开始,海伦司门店增速上涨,每月扩张30多家。 目前海伦司也并不缺钱,其上市前仅完成了一轮融资。 一位接近海伦司高层的投资人对连线Insight透露,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何愚首次见到创始人徐炳忠,表达投资意愿时,徐直言在上市之前海伦司不需要融资。 不过,今年2月,海伦司还是进行了一轮融资,这也是其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IPO前唯一一次融资,由黑蚁资本和中金分别投资3079.4万美元和201.0万美元。 不过,对于酒馆品牌而言,如何平衡规模化速度与品牌口碑依然是个难题。 目前国内酒馆品牌大多存在酒饮产品口碑不佳、服务质量差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对奈雪酒屋的评价普遍是,适合拍照打卡,但是酒饮难喝、服务质量差。 2020年,海伦司自有产品占比达到了72.7%,也是其主要的营收来源,但自有产品却无法建立口碑,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对海伦司的差评主要集中在酒品质量问题。 另有不少消费者提到“服务员全程冷漠脸”“服务态度差”“上菜缓慢”等问题。 尽管酒饮产品制作方便,品牌也需要积累专业的调酒师队伍,并加强大厅服务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与此同时,国内酒吧业务一直属于粗放式发展,相比咖啡、奶茶等行业,酒馆的供应链体系、产品制作流程和服务的标准化,还属于亟待建立的阶段。 除了品牌同质化、产品服务质量不佳的问题,酒馆的规模化也还有不少阻碍:社交聚会属性,导致消费者停留时间长,翻台率低;酒馆主打夜间生意,白天空场无人;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等。 海伦司的上市,奈雪酒屋等跨界巨头的入局,只是国内小酒馆行业爆发的信号,品牌想要开出千店、万店,还要下不少功夫。 (本文头图分别来源于海伦司官方微博和连线Insight拍摄。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